弗里德曼先生还没有提到另外两种极端情况。
一种极端情况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一段时间,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人民币的价值都十分稳定,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老百姓也过惯了苦日子,这个时候人们得到新的钞票,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它储蓄起来以备后用——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在开始好几年里大量增发钞票,但通货膨胀常常是在好几年的时间里都并不显现,只有当大家忽然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在以极不正常上涨之时,恐惧于自己的财富变成废纸,他们才会赶紧去提取钞票,不顾一切的把它花掉。
这种情况下,增发的钞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时间会延长,根据中国历史的情况,最长的可能达到3~5年时间,但归根结底,通货膨胀只是在累积力量而已,到了某个合适的阶段,可能以“价格改革”的名义,以一种突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3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2006年~2008年四次通货膨胀,都是以这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
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中国以及2009年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几乎都验证了这样一个颇为搞笑的规律——有时候,政府的钞票还没有印出来,价格就已经“提前”增长了。
1937年6月份的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额为亿元,随后逐年快速增加,到了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法币的发行量达到了5569亿元,8年抗战,钞票发行量增加了376倍——根据当时有记录可查的“上海批发物价总指数”,如果以1937年抗战前夕的物价指数为100的话,1938~1944年年年底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15、308、653、1598、4929、17602和250971,到1945年8月,物价指数已经暴涨至8640000。
将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也确定为100的话,将此后每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与物价指数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上面说的那个规律。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指数与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于《楮币史话》一书'
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开始的三年内,钞票发行量基本与物价对应,但从1940年开始,物价上涨幅度开始超出钞票发行速度,越到后来,物价上升越来越快——最终,钞票发行量不过增加了376倍,但物价却上升至原来的万倍。
以上数字都还是截止到1945年的数据,等到国共内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更是失控,法币钞票在一年多之后就彻底变成了废纸。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在社会产品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纸币发行数量自然对应着商品的价格指数,但一旦人民群众意识到政府在糊弄他们,预计到政府一定会多印纸币,所以提前将其计算在内,此后物价上涨就如同脱缰野马,上涨速度甚至远远超出你发钞票的速度。
2。7总根子在哪里
不管有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美化和粉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一种社会病,它或迟或早都会对社会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并且带来大量的不公平和痛苦。
在我们讨论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和规律之后,通货膨胀治理也就显得无比容易。
方法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拧住钞票供应量这个阀门,别满天撒钞票就行。
既然各个国家的政府是唯一掌握印钞机的人,所以只要政府下决心控制通货膨胀,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慢钞票的供应量,甚至不需要它抽走原来的钞票,除了以旧换新之外,只要不再凭空印刷新钞票就行!
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这就像要一个吸毒上瘾的人要戒掉毒瘾。
戒毒方法其实很简单,以后再也不要吸食毒品,无论毒瘾发作的时候如何痛苦、如何失态、如果丑陋,都不要通过吸毒来缓解,自然就戒掉了。
然而,对于大堆毒品放在自己眼前的吸毒者来说,又有几个人能够实现戒毒?
对于戒毒的人来说,毒瘾发作时候的那些痛苦、失态、丑陋,其实都是在为这个人当初吸毒之时的那种快活、兴奋和美妙赎罪,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通货膨胀的治理也一样。
现在,为了要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如果减少钞票发行量,必然会在短期内带来失业增加、房屋价格下跌、产品生产量等一系列副作用,这个后果必须要有人承担,又有谁愿意承担呢?
比方说,在2003年以来买到房子的那些人,如果政府不再印制新的钞票,你告诉他房价其实应该下跌为现在的15,你觉得他能够接受么?
虽然人们能够接受房价在5年上涨5倍,但却没有一个买房者愿意接受房价下降20%。
有人希望房价跌,有人希望房价继续涨,利益集团、社会矛盾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弗里德曼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有着另外一个比方,他说一个人患了阑尾炎,医生建议割除,这样以后就不会再受这种疾病的折磨,但手术之后,人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但这个病人却拒绝手术,他认为吃一点止疼片就好了,因为这样没有什么痛苦……
病人的选择当然显得愚蠢可笑,但我们掌管印钞的政府相比这个病人又好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