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内。
女军营地,无数伤兵被送往此处。
营地内一片繁忙。
虽西北之战顺风顺水,然此役大明亦付出惨重代价。
纵火枪锋利,越王炮威力巨大,面对帖木儿三十万视死如归的大军,伤亡仍无法避免。
大军返回嘉峪关后,女军营地弥漫着哀嚎与呻吟。
女军们忙得晕头转向。
近万名女军轮流作业,救治近十万伤兵,几乎耗尽体力。
女军营内,有人哀号,有人呻吟,甚至有人离世。
不论这些伤兵结局如何,他们面对的都是这些照料他们的女军。
不知何时起,军中士卒看女军时不再戏谑调侃,就连老兵见她们亦恭敬有礼,不敢丝毫怠慢。
谁若当众调戏女军士兵,必遭众人痛殴。
一切缘于太多兄弟在女军手中得以生还。
他们不再像从前,负伤后只能在伤兵营听天由命。
昔日的伤兵营,其景象无一比老兵记忆更清晰。
烽火之中,老兵最惧何事非战死沙场,非兵败如山倒,而是重伤垂危。
一旦重创,等待他们的便是。。。。。。污秽的伤兵营内,苟延残喘,默默等待死神降临。
死亡不足畏惧,恐惧在于漫长地等待死亡。
伤兵营内,尤其是重伤者,唯有凭坚韧之躯熬过,熬过去了便能生存。
若熬不过,唯有赴黄泉。
故大明朝的伤兵营,另有一名号,唤作“待死营”。
军中医者寥寥,多为将领与统帅服务。
军中随行医师,无暇分身,更不会涉足伤兵营为士兵诊治。
每次战事,数百乃至数千伤兵,那几位医师亦无法兼顾。
今时不同往日,竟有人前来疗伤,即便都是柔弱女子,老兵们仍感念在心。
他们感到自己的性命不再轻贱,哪怕是最微末的士兵,重伤时也有人奋不顾身抢救。
这是他们初次体验到关怀与尊重,军中将领对女军生出了极高的敬意,仿佛尊重自己的生命一般。
这一切,尽收正在女军营中养伤的朱棣眼底。
朱棣何许人也一生征战沙场,军队之态,他再清楚不过。
伤兵营中士兵的心态,他岂会不知晓?起初,闻说嘉峪关有女军,他怒不可遏,无法理解朱瞻墉为何安排一支女子军队驻守嘉峪关,认为此举只会让军心涣散,甚至滋生军纪问题。
然当他被朱瞻墉安排进入女军,感受截然不同。
尤其是目睹大军归营,无数伤兵井然有序在女军营外等候,眼中的敬畏。
更有重伤者被迅速送入女军营救治时,伤者眼中的感激之情。
朱棣猛然明白朱瞻墉设立女军的真正意图。
这些女军在伤兵心中,便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往后,只要女军所在之地,他们便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奋战杀敌。
因他们深知,即使重伤垂死,也会有人全力以赴救治他们。
他们再无需惧怕重伤待死的境地,不再是伤兵营中等待命运裁决的存在。
女军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后方军心,也让前线奋战的将士心安。
“此子心思颇深,果然能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