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郭子仪最高官职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莫非这厮疯了不成?也不是,而是他时常在玄宗面前打小报告,翻来覆去地说安禄山必反,玄宗总是不信,让杨国忠心中总是窝着一口气。现在安禄山真的反了,杨国忠感觉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怎么样?我很有先见之明吧,皇上以前您总是不信,今天证明我说对了吧。”

身为宰相,不但不为战事而担心,还有闲心来回小人得志,并且毫不掩饰地挂在脸上。这宰相也太没有涵养了。

或许杨国忠的心头轻松,也与不把安禄山造反当回事有关。皇帝问道应对意思时,杨国忠对答如流:“不要惊慌,现在明君有道天下归心,真正想反叛的不过安禄山一个人,此举不得军心,不过十天,自然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颅割下来送来。”

(老鱼不禁拍案,庸人误国、庸人误国啊!)

听了杨大宰相的高论,众臣皆失色,只有一向被繁华盛世和马屁包围的玄宗深以为然。

在玄宗眼中,安禄山造反并不可怕,但他的行为实在可气。于是,一连串的命令发出去,把还留在京城的安禄山的儿子、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朋友等全部拿来治罪。就连以前曾向玄宗汇报安禄山要造反的安思顺也被撤了官。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此时官任朔方节度使,他的撤官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因为他的撤官引起了重大的连锁反应,间接成就了一位名烁古今的大唐中兴大将:郭子仪。

第二十一章 郭子仪临危受命(1)

安史之乱之前的郭子仪,只是大唐普通的一名将官,估计在史书中只会一笔带过,更不会有独立的传。正是平息安史之乱才让他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千古一将。郭子仪开始崭露头角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朔方节度使,杜甫也曾称赞郭子仪“独任朔方无限功”。

朔方兵在平息安史之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朔方节度的前身是朔方道,为抵御突厥,在武则天年间,就开始有常驻兵,当时的大总管是建立东、中、西三受降城的名将张仁愿。

现在遥想守边的朔方军,仍是令人心驰神动。多少朝代,我国总是在北地修建长城,以抵御外侮,但遍翻史书,大唐朝基本没有修建长城的记录。因为他们不需要,在北地需要他们建的是受降城。呜呼,壮哉!

由于朔方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设立朔方节度。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进一步明确朔方节度的权力范围:主要目的是抵御中国历来的大敌突厥,统领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朔方节度的治所当时设在了灵州。

此时的大唐,共设了十节度,其中朔方节度的兵力(军队六万四千七百人),仅次于以河西节度(军队七万三千人)、范阳节度(军队九万一千四百人)和陇右节度(军队七万五千人)三镇。

郭子仪何时到了朔方节度,史书没有记载准确的时间。只是记载他在天宝八载时已经是朔方节度下的振远军史,并被张齐丘加任为横塞军使。

在朔方期间,郭子仪已经显露出他过人的协调能力,他和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等每一任朔方节度使都相处融洽。

开元二十九年,仅有36岁王忠嗣(按古代惯例,本书年龄皆为虚岁),就任朔方节度使,当时的郭子仪已经45岁。可能是年龄相差太大的原因,王忠嗣不可能像对李光弼那样,拍着后者的肩膀说“光弼必居我位”。但王忠嗣对郭子仪应该也是非常重视的。

天宝三年,王忠嗣建立振远军,当时是否是任命郭子仪为军使,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在天宝八年,郭子仪是振远军使,以此推论应该是在振远军建立时,王忠嗣就任命他为军使。

天宝七年,王忠嗣遭李林甫陷害,接替他的是张齐丘。第二年,张齐丘建立横塞军,任命郭子仪为横塞军使,可见张齐丘对郭子仪的重视。

张齐丘此人,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为人私心太重,总想捞些好处,贪污个公款啥的。这节度使刚当了一年,就因为发放军粮不公平,引起了战士的公愤。

当时的各节度不仅是战力准备,起着御边的作用。虽然说常年打仗,但以边境摩擦为主,不可能月月打、日日打,在打仗之余,还得辛辛苦苦种粮食。朔方之地,风沙大、石头多,有许多地方根本就开垦不出来。在这苦寒之地,自己种的粮食还分不够,除了上交,还得被克扣,这谁受的了?

兵士一怒之下,先是把张齐丘的判官痛打了一顿,觉得还不解恨,还要上前要狠揍张齐丘。如果节度使这朝廷大员,被官兵打个熊猫眼,再配上弥勒的疙瘩头,那肯定会成为同僚的笑柄。

这时的郭子仪已经被张齐丘任命为兵马使,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领导挨打吧,于是上前阻挡。

(估计其他的官员见势不妙,早已经脚底抹油溜走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一章 郭子仪临危受命(2)

张齐丘虽然是新任的节度使,但郭子仪已经是朔方军的老人了。他为人持重、威望较高,在他用身体阻拦的情况下,兵士并没有把两人一起痛打,看在郭子仪的面子上,放了张齐丘一马。

挨揍是免了,但行政处分是避免不了的。张齐丘被降官为济阴太守,朝廷任命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暂时代理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与安禄山都姓“安”,他们两人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安禄山的母亲改嫁给了安思顺的大伯,安禄山也就由姓康改姓为“安”,其实安禄山与安思顺本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从安禄山的从官经历来看,老安家确实也没帮什么忙。不过两人从十余岁相识,到后来一起在朝为官,关系倒也是不错的。

只是后来,安禄山隐约把自己有可能造反的想法向自己的堂兄表露过,说不定还试探过一旦起事,请同为高官的堂兄帮忙之类的话。安思顺偷偷把安禄山有反心的事告诉了玄宗,只是玄宗对这一众口纷纭的话题不感兴趣,差点把安思顺轰出来。

后来安禄山真的造了反,玄宗并不以安思顺曾提前预警重用他,而是因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把他撤了军职,任户部尚书。与其有仇的哥舒翰趁机落井下石,安思顺被陷害而死,最终结局实在是有些冤。

安思顺想来对郭子仪不错,所以郭子仪后来才上《请雪安思顺表》,为安思顺鸣不平。

安史之乱带给普通百姓无数的离乱和痛苦,而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接替安思顺成为朔方节度使后,郭子仪率众军厉兵秣马,观望着安禄山的动向,枕戈待旦,等待着来自己京师的命令。

玄宗并没有把安禄山的叛乱放在眼里,他相信杨国忠的说法,现在只有安禄山一人要反他,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的将兵都是无比拥护自己的,贼军指日可破,无需其他节度前来勤王。郭子仪当然也不敢动,如果自主调整兵,那么就会被视为第二个安禄山。

十二月初七,气急败坏的玄宗要御驾亲征,率兵去征讨安禄山。命朔方、河西、陇右的镇兵除留守城堡以外,全部开赴行营,东讨叛军。

郭子仪立即调兵遣将,誓师出征。军队还未出发,安禄山的军队已经主动打过来了。

十一月的朔方,正是大雪飘飘,天寒地动之时,而今年的寒风,仿佛比往年更是凛冽。

面对扑面的严寒,郭子仪感到的只有热血沸腾,禁不住仰天长啸。多年的蛰伏,这位已经两鬓斑白的将军,终于有机会一展胸中的报复、了却儿时的梦想。

上天注定,他必将因这次*而成为永载史书、令万人敬仰的绝世英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二章 首战立威(1)

由于朔方节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安禄山把消灭朔方军看作仅次于攻占长安、击溃唐朝皇室的重要任务。

朔方节度(治所为今宁夏灵武西南)和安禄山所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