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道德经郭店楚简本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注释):太上:远古,实际上是指巫祠时代。  不知有之:不知有首领。  其次:有了首领以后。  誉,畏,侮:这是从巫祠的角度,说百姓对首领的态度。  信,不信:这是巫祠的宣讲人问听众信不信。  悠:时间长久。  贵:指首领以前的太上时代。以下是对太上,也就是对巫祠的颂词。

(大意):在“太上”时代,不知有首领,也不需要首领。后来,有了巫祠首领,巫祠首领受到赞誉。再后来,有了氏族首领,氏族间发生战争,有了首领威严。到了“王”时代,他们不再是首领,是盗竽,遭到侮骂。信不信?悠久的时代,珍贵的巫祠时代,在太上那个时代的巫祠圣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读

这是一篇综合性资料,从始族时代讲述到氏族时代。到了氏族时代有了氏族自己的首领。

什么人能够站在“首领”的对立面评论历史,评论首领?在今天能够,但是在皇帝时代不能够。在皇帝时代说皇帝一个不字是要杀头的。在周,春秋时也不能,那时候的首领自称孤,寡,表示自己并不高贵,实际的首领是贵族。再向上,那就是商首领。对了,在商首领对面站立一个能够批评首领的人。这个人就是巫。“史记,殷本纪”记载说,商的第一代首领,著名的汤以后,他的孙子继位。继位以后执政失误,被身边的巫禁闭了三年。这是巫祠和氏族首领联合执政时期。

太上:脱离了动物界的始族人自由的采集,将最好的食物献给母亲。太上,又叫做原始社会,始族时代,考古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在这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名字是三皇五帝。

亲而誉之:在商代以前的巫祠时代,社会的关系(结构)与商代不同,与周,春秋时更不同。那是人工生产的早期,生产氏族的规模很小,氏族的联合以巫祠为纽带,为中心。氏族间的斗争也不激烈。这是从巫祠时代向大商时代的过渡时期。巫祠深得氏族的信仰,氏族的首领也是推选产生,而且是巫祠的虔诚的信徒。大约到了大商早期,氏族首领的基础仍然是威信而不是权势。

这一章实际上是巫祠攻击商贵族的话。在商代存在两种势力,就是商贵族和巫祠,商贵族是生产氏族的首领。生产氏族达到管理社会的能力是在商的后期,盘庚时代以后。到了商的晚期巫祠被驱逐,商贵族成为独立的首领。商的贵族政权受到巫祠的攻击,是畏之,侮之。

24 善建

原文

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食旁)。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建,抱:是对受精的描绘。  修;信仰,实行。  德:生育。  天下:村落,部落。

(大意):生育是关系氏族兴旺的大事。子孙相继祭祀才能不中断。信仰生育神吧。

解读

道德经八十一章,很多章明显分做了两个部分,而且两个部分又不相连贯,表现了独特的结构。以这一章为例,前三句象是原文,从“修之于身”以下,是春秋时后加的评论。在今本的书以前,一定有古本存在,将古本改造成今本,留下了改造的痕迹。依据历史加以评论是古书道德经的一大特点。

“善建,善抱”:就是生育,生育成功。象建,抱这样的词语在千年的宣讲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在文字的早期,商代或更早,不但文字的工具珍贵,而且,文字和词汇也不多,造就了古汉语简练,形象的特点。修:象建,抱这样的事情修之于身,修之于家说得通,可是怎么能修之于乡和国?可知,修,是信仰,实行,主张,宣传等意思。以身观身……:从人口状况观察(社会的状况)。人口状况相当今天的生产状况,经济状况。

这一章在古本时,只是一篇歌唱生育的祭祀辞,改造到今本时,反映了周,春秋和战国时的人口状况,至少可以知道在土地生产方面,劳动力严重不足。

25  重积德

原文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注释):治人:是对氏族的管理。  事天:是巫祠为氏族主持祭祀活动。  啬:方言,也是建抱的意思。  早服:就是早(生育),服是语气词。  重积德:就是多生育,人口兴旺。  国:这里指以巫祠为中心的村落和部落。  国之母:指一崇拜。在古汉语,母并不单指女性,子字也不单指男性。

(大意):对国事的治理和对祖先的祭祀都不如“啬”来得实惠。所谓啬,就是早育,早育是最有效的生育。有了人,作什么事都能成功,这才是长久的办法。

解读

这一章与上一章很相似,采用了古本两句话。“啬”是古商语,在周以后的语言中没有再使用。“早服”是春秋时对啬的解释。道书改造了古本的祭祀辞。

26  以政治国

原文

五十七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言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政:巫祠对氏族的管理叫作政。  以非军事的,非冲突的方式解决氏族间争端叫作奇。  无事:不同于生产氏族的管理,即巫祠的教化。氏族的管理叫作有事。  取天下:巫祠对于村落的管理叫作取天下。  忌讳:指贵族间的争斗。  民: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这里指占有土地的非贵族和贵族后代。  贪:指对雇佣劳动的管理。联系下文似贫字。  利器:巫祠是以氏族占有为基础的管理。氏族成员的个人占有叫作利器。  国家:村落,部落。  滋昏:混乱。  技巧,奇物:就是上面说的利器。  法令:首领规定的制度,与巫祠的崇拜习俗相对。  盗贼:不法分子。  圣人云:这是对巫祠首领的美化。  无为:巫祠的崇拜习俗。  好静:与无为同义。  无欲:信徒向巫祠的奉献,从巫祠角度叫作无欲。

(大意):商的中,晚期,巫祠已经不再参与对氏族的管理,但是,历史上巫祠的崇拜习俗的管理方式应当恢复起来。我怎么知道的?你看,贵族争斗,百姓争斗,个人占有了秩序就混乱,有了法令不法分子也多了。还是恢复巫祠时代的秩序好。

解读

在商代的中晚期,巫祠遭到商贵族的驱逐,公元前1500年,商的贵族政权衰微,巫祠中兴。这一篇是巫祠中兴的施政纲领。

27 习俗之朴

原文

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pi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道常:长久的道。 朴:玉制的礼器。是商,以及商以前时代等级身份的标志。这一章的朴喻道,双关语。  侯王:商代的称谓。周以后称王和公。 臣:改变。 甘露:巫祠的典故,记载于山海经,说玉神降甘露。 宾:臣服。  自均:商以前是氏族公有,自均是社会的通常秩序,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平均分配。 始制:自均起源早,所以叫做始制。 名亦既有:是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知止:是劝告侯王的话。

(大意):对于长久的道怎么说呢?就以朴作比喻吧。朴就是权力。侯王以朴为号令,玉神降甘露,百姓臣服,自均也就实现了。自均(平均分配)延续下来成为制度。侯王不要超越自均的限度。这样的话,就能够长治久安。侯王的权力就象道行天下,就象江河奔流入海。

这一篇也可以这样表述:长久的道不能说明白,礼器的朴将道表达了出来,道所表达的习俗没有谁能够改变。侯王遵循它,等级秩序建立起来。民也就自动的安份下来。等级秩序的习俗(朴)是清楚明白的,侯王不能过份的要求,这就象道行天下,川谷入海,顺其自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