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和poi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目录

第一篇民族矛盾性: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

对日本人来说,既然是非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的“矛”和“盾”也并非绝对对立。只要矛盾双方有统一之处,日本人就有办法将它们整合起来。

日本人尚礼,可以彬彬有礼地对待朋友,受朋友之恩定涌泉相报,但在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时,也会恼羞成怒,拔刀相向,显示出好斗的一面。

日本人爱美,时时刻刻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日本人纤细敏感,能够准确把握住美的事物,在美中沉醉。然而,力量、血腥、暴力,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种美,没有普遍主义的束缚,他们不会因为道德的因素而拒绝表现邪恶之美,当然,他们也不会介意邪恶之美进入到自己身体之中。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

一、“人种”化了的“日本人式”

日本文化静静地向人敞开着,在交往日趋频繁的当代世界,日本人不会拒绝外国人对他们进行研究;同时又自信外国人摸不透他们,每每看到对日本文化大惑不解的外国人,他们一面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面为他人眼底神秘莫测的自己颇感得意。他们认为日本的文化中,存在着只有日本人才能心领神会,才能解释得通的地方,其他国家的人没有办法真正理解。

二、对中国的变态性克隆

日本天皇的地位,不是单靠武力得到的。虽然天皇是神圣的,可是他的权力却没有中国皇帝的权力大。很多时候天皇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实际的权力则被大臣掌握。这样的情况在日本是很正常的,天皇的神圣性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可是若放在中国就会变成大事,皇帝的地位会岌岌可危。

三、“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日本化、中国化与西洋化

日本之所以可以迅速崛起,不是因为其国土狭小,也不是因为西方人入侵的性质,这些外因都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日本的维新能够成功。要揭开到明治维新成功的秘密,就必须从日本的“内部”下手。不同的人处理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方式,国家也是如此。

四、东西方碰撞下的日本文化

一些长期居住在东京的外国人,在一起聚会的时候,经常谈论的话题就是在东京所见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让他们最感到奇怪的是,日本原来是一个极度内向国家的形象已经被彻底颠覆。60年代的日本,美国学童经常要面对看待稀有怪物般的眼神,但是现在的东京街道上,任何一个日本人都不会对一个普通的外国人多看一眼。

五、从日本逃离是为了更加国际性?

人们纷纷逃离了日本主要是认为在日本发展和成功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很多有志青年都到海外去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些在海外发展的人如果取得了成功,荣耀还是属于日本的,被认为是“日本的英雄”。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

一、无心无我无私

在宫廷贵族社会还沉浸在娇奢侈淫逸中的时候,东国已经形成了磨炼武艺、尊崇武者名声的“兵道”。民间武士在修行过程中形成的以尊崇武者名声为首,知耻、寡言多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特性,在当时的中央贵族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成为后来武士道精神的源泉。

二、日本武士与日本魂

刀,是日本人武士精神的寄托。军刀是武士之魂的象征。1945年,柳川平助病危,临死之前,特地命人取出军刀,用最后一点力气将它握紧,抱着军刀而死。无独有偶,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和柳川一起参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也将天皇赐予自己的“奉节”军刀拿出,放声大哭。

三、武士道的“东洋”概念

无论是新渡户的《武士道》,还是内村的《日本的代表人物》,都是试图改变西洋人心中严重的日本封建专制的印象,用自己的方式使日本的近代化得到发达国家承认的表现。在《武士道》中,新渡户对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自我进行了否定,对自我牺牲式的武士伦理精神进行了重新的评价。他认为武士道的宗旨就是通过自我牺牲而获得精神依托,这种教旨约束着所有日本人。

四、暴力:精制文化下的“武士”与“刀”

日本社会中黑恶势力很猖獗,庞大的暴力组织经常在社会中制造事端,搞得日本社会乌烟瘴气,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暴力组织更残忍。日本国家是险隘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的,日本的暴力分子也承袭了这个特点。

第三章 思想上的矛盾者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

在“知伤感之心”的前提下,和歌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自然之心,让他们同情被统治者,为了被统治者的幸福进行统治。他相信,只要统治者对和歌深有体会,他们就会“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将不会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成一片,“万人对万人的斗争”就不会在日本社会上演。

二、不彻底的民主化

在日本政府的妥协让步下,自由民权的运动逐渐回落、平息,但是运动始初的根本目的和要求都没有实现。所谓明治宪法和开始的议会都是糊弄人的把戏,是当时日本政府的一种手段,安抚和平息运动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将这些民权派提出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控制住,防止其扩大化。

三、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