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追光者是谁 > 第90章 苏洵苏轼苏辙 一门三文豪(第1页)

第90章 苏洵苏轼苏辙 一门三文豪(第1页)

在北宋的悠悠岁月中,苏轼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苏东坡,他如一颗耀眼的星辰,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四川眉州的山水赋予了他灵动的才情,书香门第的家庭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洵,苏轼的父亲在年轻时四处游历,在他27岁那年,因父亲病重去世,家庭的责任骤然落在他的肩上,这使得苏洵不得不停止游历的脚步,回归家庭。

父亲的离世令他深感责任重大,从此他开始专注于家庭事务,并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和自身的学问提升。

在这之前,他虽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考中,于是更加放弃了学习。

后来,他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痛改前非,决心认真研读。程氏变卖了嫁妆来维持家庭生计,并让苏洵能够专心于学业。

程夫人乃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18岁时嫁给苏洵。她孝顺恭敬、勤劳节俭,品德高尚且有见识,在苏轼和苏辙年幼时,母亲常用古人的名节来激励他们。司马光为她写的《墓志铭》中评价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在苏洵努力读书及出外游学期间,她不仅兼主内外,还亲自教育苏轼和苏辙兄弟。

程氏经营着三家丝绸店铺,生意相当成功,为家庭提供了殷实的经济基础。当苏洵表示担心专心念书会无法赚钱养家时,程氏回道她可以独力撑持家务。她的能干让苏洵能够放心地追求学问。

她以自身的品德和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们。她会给苏轼兄弟讲《范滂传》,用范滂母子的故事激励他们追求正义。她教导孩子们做人要有仁爱宽厚之心,不可妄取非分之财。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几年后,弟弟苏辙也降临世间。

父亲在家待了一段时间,也见到了孩子们的聪慧,苏洵认为孩子不能只局限于家中的一方天地,需要去外面见世面、长见识。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嘉佑元年(1056年),苏洵带上苏轼、苏辙两个儿子离开眉山,踏上了游历求学之路。

他们一路行来,拜访名师,结交文人雅士,兄弟俩的才华逐渐展露。在京城,苏轼兄弟的诗文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赏识和称赞,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然而,命运的波折总是不期而至。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初八,远在京城的父子三人接到了噩耗,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因病去世,享年48岁。

当时苏轼在京城声名鹊起,但母亲的离世让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消息传到京城时已是五月底,苏氏父子三人甚至来不及与亲朋好友一一道别,便日夜兼程赶回家中奔丧。

依照惯例,从嘉佑二年六月起,苏氏兄弟开始丁忧家居,为母守丧。在守丧的这段时间里,苏轼也在家乡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与青梅竹马的王弗结为夫妻。

守丧的日子里,苏轼和苏辙在悲痛中也不忘父亲的教诲,继续刻苦学习,钻研学问。嘉佑四年(1059年)秋,兄弟俩服丧期满,在与父亲苏洵商议后,父子三人决定举家搬迁至京城。

这一路的艰辛与坎坷,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了追求理想。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在母亲程夫人的精神影响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京城,兄弟俩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为考取功名而努力。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和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苏轼才华横溢,所写的文章让主考官欧阳修大为赞赏。

由于欧阳修误以为这篇出色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将苏轼的名次由原本的第一名改为了第二名。当真相大白,欧阳修懊悔不已,对苏轼更是赞誉有加,直叹苏轼有宰相之才。苏辙在此次考试中也表现出色,考取了不错的名次。

离不开苏洵的悉心教导,离不开程夫人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他们一家人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正是家庭的温暖和力量,支撑着苏轼和苏辙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坚守初心,为北宋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此后,兄弟二人踏上了仕途。苏轼初入官场,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直言敢谏,虽为百姓谋得了福祉,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苏辙则以其沉稳和睿智,在仕途上稳步前行。

然而,兄弟俩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苏辙在官场中不断历练成长。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逐步晋升。苏辙的性格沉稳,做事有勇有谋,且极具智慧。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能审时度势,坚守初心,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最终位至副宰相,成为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

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见和建议。苏辙着有《栾城集》《栾城应诏集》等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研究北宋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而兄长苏轼,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但性格相对较为直爽,锋芒毕露。这种性格使他在仕途上直言敢谏,常常得罪权贵,故而总是遭遇被贬官的命运。

在生活中,苏辙与苏轼的感情深厚至极。尽管身处异地为官,兄弟二人仍经常通过书信往来,互诉衷肠,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在书信中不仅交流为官的心得、对世事的看法,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苏辙和苏轼在书法上更是有着惊人的默契。兄弟俩一同挥毫泼墨时,苏轼所写的字迹,苏辙能够完美地接着往下书写,且衔接自然流畅,以至于旁人难以分辨出这是两人共同完成的作品。这种默契不仅体现了他们在书法技艺上的高超水平,更彰显了兄弟间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

尤其当苏轼在仕途上遭遇困难,被贬他乡时,苏辙总是坚定地站在兄长的角度,为他分担痛苦,分享快乐。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苏辙与苏轼的兄弟之情始终坚如磐石,熠熠生辉,成为千古美谈,为后人所传颂和敬仰。

哥哥苏轼的仕途约四十年,他的一生在频繁的被贬谪与调动中度过,不是在被贬谪的途中,就是在新的任地为官,或者面临即将被贬的境遇。

尽管苏轼拥有着被众人看好的宰相之能,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真正担任宰相一职。但他在各地为官期间,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改革弊政,深受百姓爱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