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罗马史 诺贝尔文学奖 > 第四章 罗马的肇始(第1页)

第四章 罗马的肇始(第1页)

罗慕奈斯

距台伯河出海口约十四英里处,平缓的山丘自两岸升起,右岸者较高,左岸者较低。较低的群山,至少两千五百余年来即与“罗马人”(Romans)一词密切相关。当然我们无法确定此名究系何时及如何产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区域的栖息者最早的称谓不是Romans,而是“罗慕奈斯人”。Ramnians(Ramnes)这个名称表示了它从不可记忆的古代即已留传,其字源及演变吾人知之不详;Ramnes可能意谓“森林人”或“丛林人”。

梯提埃斯,卢凯列斯

但台伯河岸的栖居者并不止这一种人。罗马自由市民最早的区分即显示出这个整体是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可能原先是各自独立的,即罗慕奈斯(拉丁人)、梯提埃斯(萨宾人)与卢凯列斯(伊特鲁里亚人)。这种三部分共组的团体之久远性,最佳的证据或许是罗马人在法律事务上的一种用语,即是当他们提到“分”和“部分”的时候,总是一成不变的用tribuere(“分为三份”)和tribus(“三分之一”)。

很可能,在台伯河沿岸有城市形成之前,这些罗慕奈斯人、梯提埃斯人与卢凯列斯人早已在罗马山丘有了据点,构成村落,耕田种植,起先各自独立,后来则结为一体。昆克提氏族在巴拉丁山举行的“牧神节”,可能即是这些原始岁月的传统之一——这是村民与牧羊人的节日;他们比别人更稳固地保存了族长时代的单纯消遣方式,尤其特殊的是在罗马基督教化以后,异教的其他节庆均已消失,而牧神节却仍旧留传下来。

罗马栖息地之特征

后来的罗马就是由这些栖息地兴起的。传说中那种从无中创建的城市,当然是不可能的,因“罗马非一日所建”。然而史学家却必然会追问,为什么会在一个物质环境如此不宜于建城的地方建城,而此城竟又在这么早的时期就在拉丁据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地位?罗马的城址比之于拉丁大部分其他老镇都既不健康又不肥沃。在其近郊,葡萄与无花果均不富饶,而泉水亦不充沛,另一项缺陷便是台伯河涨水次数频繁,往往淹没两岸。此河落差极小,雨季大量雨水从山区下灌,往往将谷间低地变为沼泽。这个地方绝不是适于久居之处。即使在古代,就有人认为最早的移民很不可能以这片不健康而又不富饶的地方为适合的居所,因而,在此建城,必然是有其必要性,或有某种特殊动机。就连传说亦曾透露此事:罗马是由从阿尔巴逃亡出来的两个人所建,他们是阿尔巴王子的儿子罗慕路斯和雷慕斯。这个传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企图说明何以在这样一个不相宜的地方建城,同时又想把罗马的起源跟拉丁的一般城市拉上关系。这些传说,当然是史学家不予采信的,但他在衡量过地理位置之后,便有义务做一个积极的猜测,以解释何以此城兴起如此之快,又何以能在拉丁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罗马领土最早的边界

让我们首先看看罗马领土最早的边界。向东不远,是安登奈、费德内、凯尼纳和伽比,其中有些距塞维安城墙不及五英里;因此,其边界必在城门附近。向南,在十四英里之处,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图斯库姆和阿尔巴社团;而罗马的领土在此方向似乎未超过离罗马五英里远的克勒利亚壕沟(FossaCluilia)。同样,向西南,罗马与拉维尼乌姆之间的界线在六英里的里程碑上即已存在。陆地方面罗马固然处处受限,沿台伯河两岸伸向海洋的方向它却未有任何阻碍。罗马与海岸之间未曾见过任何古代地区中心,也无任何古代边界之痕迹。

台伯河及其交通

台伯河是拉丁姆的自然大通衢;它的出海口,在那港口极少的海岸间,成为航海者必要的栖泊处。再者,从古代开始,台伯河就成为拉丁居民的天然屏障,防范北方邻族。没有一个地方比罗马更适于做拉丁河海商业的中心,更适于做拉丁地区的海防堡垒。它既易于防守,又邻近河边;它掌握台伯河的两岸,直至出海口。它既适于沿台伯河或安尼奥河而下的内河航运,又宜于当时的小海船进港,再者,它比海边的城镇更能防范海盗的侵袭。罗马即使并非因此等商业与战略优点而建,也必因之而兴盛。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它与卡厄瑞自古以来就有密切关系,两者不仅为近邻,而且为商业联盟。因之,台伯河上的桥梁就具有了极大的重要性,而一般言之,罗马共和国的桥梁建筑乃是极重要的事实。也由此,在城市战备中产生了长船;在奥斯提亚港产生了缴纳进出口货物税的规定,这种税从最初就只加于买卖的货物上,而不加于船员自用的物品上,因之是一种通商税。也因此在不久以后罗马出现了硬币,以及跟海外国家的通商条约。从这种意义而言,罗马并非不可能如传说所谓,是一种创造物,而非逐渐成长的城市,它是拉丁诸城中最年轻城市,而非最古老的。无疑,当拉丁的中心市镇在台伯河岸崛起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文明与农耕,而阿尔巴山峦以及坎帕尼亚的其他高地上也已有了许多要塞。至于罗马城之产生是出于拉丁联盟的决定,或起于某个创建者远大的眼光,或由于交通的自然发展而成,则已无法考证。

罗马早期的城市面貌

但关于罗马在拉丁的中心地位方面,还有另一件事可做参考:在历史开始向我们透露曙光的时期,罗马已呈现出联合城市的面貌,这跟拉丁社区的联盟结构并不一致。拉丁人民习惯于住在空旷的村庄,只有在庆典或集会或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运用公有的要塞,这个习惯久远以来就已成形,而或许在罗马地区比拉丁其他地区都要更早。罗马人并不疏于亲自耕种,也把这个地方当做他们的家园;但坎帕尼亚不利于健康的空气使罗马人不得不尽量住到山上,因为山上的空气清新干爽;在农耕者的周围自然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人,有些是外国人,有些是本土人,可能从极早的时期就在此处定居。这个事实,就某种程度,可以说明旧罗马领域人口何以密集!面积至多为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其中有些部分是沼泽与沙土,而人口即使在建城早期,自由民即有三千三百名,因此自由居民至少有一万人。但进一步说,凡熟悉罗马人及其历史者,都知道他们的公私生活中,有不同于其他拉丁民族和意大利人之处,这便是他们的城市性和商业性。确实,罗马和科林斯或迦太基不同,不是商业城,因为拉丁姆基本上是农业区,而罗马从最初就主要是一座拉丁城。但罗马和许多其他拉丁城镇的区别,必须追溯到它的商业地位,以及因为这个地位而造成的市民性格。若说罗马是拉丁各区的商业中心,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何以在农业之外,其城市生活会如此有力而迅速地发展,因此为其前程奠定了基础。

追踪罗马城在商业与战略方面的发展,要比分析原始时期的社区情况更为重要。这种发展的过程可以从罗马的护城河与堡垒的相继扩充看出,因为它们必然跟罗马共和国的成长亦步亦趋。

巴拉丁之城

这个城镇在许多世纪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罗马,但据可靠的证据,其原始形式却只包括巴拉丁,或者说是“四方罗马”(Romaquadrata),这是因为巴拉丁山系的不规则四方形。包围着这座原始城市的城墙与城门,直至帝国时代仍有遗迹可见。维拉布洛圣乔治圣殿附近的罗马门和提图斯凯旋门的穆基昂尼斯门,直至现在仍为人所知,而巴拉丁的环墙曾由塔西陀亲自观察之后留下描写,至少是面向阿芬丁与西莲的部分。许多资料显示这是该城的原始城址与中心。在巴拉丁山,曾发现该城址的神圣象征,即所谓“工具窖”,这是最早的移民者贮存家庭一切所需物品之处,并于此安放一块由家中带来的宝贵泥土。另外还有移民做宗教崇拜与其他目的之用的建筑,各建于其炉边(CuriaVeteres)。还有“战神”(CuriaSuliorum)的聚会堂,是保存战神盾牌之处,“牧羊神”的祭坛和朱庇特祭师的居所。根据传说,此山及其附近,乃是该城重要遗迹的汇聚之处:罗慕路斯的草顶屋,他的养父浮士德勒的牧羊小屋,他们孪生兄弟二人的摇篮所漂至的无花果树,该城的创建者从阿芬丁越过色卡斯山谷掷入此处的标枪头所长出的红樱树,以及其他的神圣遗迹。正式的神殿,在这个时期尚未出现。公众聚会之处常有变迁,因此最早的地址已不可考;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在“工具窖”周围——后来此处被称为“阿波罗区”(AreaApollinis)——可能是自由民和元老最初的集会所,而在“工具窖”上方所建的高台则是罗马社团原始的法庭所在之处。

七山

“七山节”(Septimontium)也保留了早期殖民的遗迹,而这些遗迹显示出他们逐渐向巴拉丁周围扩充。郊区一重重出现,每一区都由虽弱却断然有分的护城河保护,并跟巴拉丁的原始墙相连,正如沼泽区的外沟同主沟相连。“七环”乃是巴拉丁本身;凯马路斯,是巴拉丁向沼泽方向的下倾斜坡,在最早的时代,这沼泽存在于巴拉丁与维拉布洛;维利亚,系巴拉丁与埃斯奎林之间的山脊,后来则几乎全被帝国的建筑所淹没;法古塔尔、奥庇乌斯和契斯庇乌斯,乃是埃斯奎林的三座山峰;最后,还有苏古沙或苏布拉,乃是保护卡里纳山上的新城之堡垒,其位置在埃斯奎林和圣彼得镣铐教堂下方奎利纳尔之间的低地。这些主要是逐渐成长的结果,我们可以由其中看出巴拉丁罗马成长的早期历史,尤其是跟塞维安的分区相比,更为明显;塞维安分区是在这早期的发展上扩延而成。

巴拉丁和城区的最早殖民区

巴拉丁是罗马社团的原始地址,是最早的,也是最初唯一的环墙。然而城市的殖民区,在罗马也像在别处一样,并不是始于堡垒内部,而是在堡垒的保护下,在巴拉丁周围形成。这样的区域有凯马路斯斜坡(包括“托斯卡纳街”——这个名称可能是为纪念凯瑞提人与罗马人的通商而起)和维利亚殖民区(这一区跟凯马路斯与堡垒山日后形成塞维安城)。此外,还有西莲的郊区,此区可能只包括罗马斗兽场上方的尖端;还有卡里纳的郊区,那是标枪从埃斯奎林投向巴拉丁的地方;最后还有苏布拉的山谷与外堡,该区后来的名称就是由此演变而出。这两区合在一起构成早期的城市;苏布拉区,从堡垒下方的山谷延伸,地势略高,或许比巴拉丁区更为古老。这两区的分别在后来罗马的最古老习惯中保留下来,这就是每年十月在战神园(LampusMartius)举行的马祭;后来这种祭祀演变为竞争,苏布拉的人和圣道街的人争夺马头,若前者胜利,马头则钉在马米连塔(地址已佚),后者胜利,则钉在巴拉丁山下的王宫。古城的这两部分平等竞争。在那个时期,伊斯奎利雅(Esquiliae,严格说,这个名称只指凯瑞纳)事实上乃是他们所谓的“外缘建筑”(exquiliae,这个字,像inquilinus一样,是由colere而来)或“郊区”;这郊区后来演变成该城的第三区,跟苏布拉和巴拉丁区相比,则地位较次。其他邻近的高地,如卡比托和阿芬丁,可能也被七山的社团所占据;尤其是横跨台伯河岛屿的“列柱桥”(PonsSublicius),必然在那时即已存在,而伊特鲁里亚的据点贾尼科洛高地也不会无人问津;但这些地方还都没有被列入他们的保护之下。当时有一个规定一直沿传到很久以后,即桥梁必须全用木造,不着铁架;这表示它的基本性质是浮桥,可以随时拆除或焚毁;从这一点我们看出,罗马社团长期间如何缺少安全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