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上的关羽早已布置好防线,严阵以待。他站在城墙上,目光如炬,紧盯着远处的敌军。城墙上的箭垛和弓箭手已经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发射出致命的箭矢。
首战由张合率军而攻,随着张合一声令下,陈军开始缓缓推进。士兵们携带着云梯,小心翼翼地接近城墙。他们用盾牌挡住益州军的弓箭,慢慢推进并靠近城墙。
到达城下时,士兵们一边躲避着城内射来的箭矢,一边努力将云梯固定在城墙上。每一次尝试都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但士兵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关羽在城墙上看得清楚,他迅速指挥士兵进行反击。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攀梯的敌军,石块也呼啸着从城墙上砸下。一时间,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
然而,陈军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顽强地攀上云梯,与城头上的守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场上弥漫着浓厚的血腥气息。
陈军士兵虽然能登上城头,却无法站稳脚跟,一天的大战之后,陈军仍是徒劳无功。黄忠看到自己的军队没有占据优势,便下令收兵了。
连续三天时间,陈军天天攻城,却仍是拿南郑没有办法。黄忠看到南郑防守严密,就让大军停止攻击,开始架设投石机,准备往里面投石。
十台投石机架设于南郑城外两百步距离处,对着南郑投石。
关羽早就听闻陈飚军中的投石机厉害,但从未没有遇到过,今日算是见到了。
比拳手还大一倍的石头从远处扔过来,发出忽忽的声音,着实让人感到害怕。石头砸在城墙之上,发出咚的一声,伴随着城墙的微微震动,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城墙马上要塌一样。
关羽久经沙场,也是见多识广,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情。只是南郑的士兵可不是如此,他们首次见到石头飞过来,很是畏惧,有的甚至惊叫起来。后来,关羽安抚了一下自己的士兵,才使他们慢慢安定下来。
时间过得快,很快就投石了十几天时间。看到南郑城墙有些破损,黄忠再次发动攻城,但仍不能攻破南郑。看来,为了守住汉中,关羽没少加修南郑的城墙。
……
黄忠安排了两千士兵看守投石机,夜里也是要轮流守夜看守。根据以往与曹操的军队作战的经验,敌军可能会夜袭,以破坏投石机。陈军经历这种事情多了,军中将领自然也提防起来。
这天夜里,南郑城里面果然有了动静。南郑的城头之上,放下了十几个吊篮,吊篮上有人,显然是把人放到城外去,士兵以这种方式出城。如若打开城门出城,必会被陈军发现。
就这样,关平带着一百名士兵悄悄地从城里面出来,慢慢地摸近投石机。关平看着投石机,露出坚毅的目光。而陈军巡逻的士兵视线受阻,并没有发现。
此刻,他率着士兵距离投石机只有百来步距离。他看着陈军的士兵来回巡逻,心知不易得手。
不过,他早有打算,他让士兵用几十个盾牌在前面竖成一堵密不透风的墙。然后,在盾墙的后面用火燧点火。如此一来,火虽有光亮,但被盾牌挡住,显得极为微弱,敌军就有可能不会注意到。
果然,他引火点起一个火堆后,陈军的巡逻兵似乎并未发现。这时,他下令点燃火箭,用火箭来烧毁投石机。
几十个士兵拿出准备好的火箭,放在火堆上点燃。
此时,火势有点大了,盾牌已是挡不住。远处传来陈军士兵的叫喊声,显然陈军已然发现有火光。
关平却管不了那么多,士兵点着火箭后,拉弓上弦,火箭射出,不过不是射向投石机,而是射向投石机两侧的山林。
他的目的就是烧毁整个山林,只要山林被点着,火势可能会蔓延到停放投石机的地方,将投石机烧毁。毕竟,点着山林比点着投石机要容易得多。益州军驻扎在此,山林的位置,早已滚瓜烂熟,根本就不需要去看,也能知道大体的位置。
陈军士兵已然发现,但夜里不敢轻易攻击,只能以弓弩射击。再加上视线受阻,士兵也是乱射一番,结果都射到盾牌上了。
关平指挥士兵不断地射出火箭,一会儿之后,一侧的山林终于点燃了,火势越来越大,陈军士兵惊恐地叫了起来。
在火光的照射之下,陈军士兵渐渐地看清益州军的位置,一个小头目带着几十个士兵,往益州军所在的位置而去,同时射出弓弩,一些益州军士兵被射中,倒地而亡。关平立即下令让士兵还击。
此时火势冲天,越来越大,守着投石机的陈军士兵感到一阵灼热,这火势已是不可控,眼看着就要蔓延过来,士兵们只好往后撤退,追击益州军的士兵也开始往后退。
关平看到敌军后撤,心里舒坦了,看来敌军的投石车是保不住了。突然,他注意到有四五台投石机位于中间位置,远离山林。他担心这几台投石机没被烧毁,就冒险带着些士兵过去,将其摧毁。
可惜,陈军的士兵畏惧火势,先行撤退了,已是无力阻挡。
成功地摧毁投石机,关平高高兴兴地回去,关羽在城头之上,也看到山林被烧,火光照亮了半天了。他不知道是否烧到投石机,等关平回来之后,得知陈军投石机尽毁,他心中大为快慰。
次日,黄忠等人才知道投石机没了,气得把负责守护投石机的士兵给骂了一顿,然而事情已是无可挽回。
黄忠气没有消,拿着盾牌,纵马来到城下,大喊:“关羽,你快出来。”
关羽摸了摸自己的长髯,看着黄忠:“黄忠,你眼睛看哪?我不就在这吗?怎么样,没有投石机,看你如何攻城?”
“你休要得意,这投石机我军多的是,下次我让兵器所再运一百台投石过来,誓要把南郑给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