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明粉们总是吹嘘我大明如何天下无敌,但其实吧,不考虑时代进步带来的装备差距,大明朝的开国军队平均单兵战斗力在主要大一统王朝中可力争倒数第一。
先是士兵素质就堪忧。这最基本的东西从军人的社会地位就能直接反映出来。
大秦利出一孔,没啥说的,当兵最光荣,打仗搏富贵。
西汉承秦制,虽有弱化,但到武帝年间,良家子披甲持刃觅封侯也是常规操作。
到了大唐,家徒四壁想当府兵都不够格。
宋代倒是有刺字防止士兵逃亡的做法,但一般都是待遇差劲的二线厢军,一线的禁军待遇可优渥着呢。
当然,仅限于宋初,中后期八十万禁军那会名头倒是响亮,实际收入水平只够喝西北风。
清代八旗是个小圈子,不提也罢。
总之,历朝历代,至少开国之初,能在军中做一小卒,都是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我大明就不同了,打开国起,军户逃亡就没断过。
国朝初年,戍边的军户日子虽然比不上民户,但也还算凑合,有余丁、贴户出些银钱补给,加上月粮,一年下来总也有个二三十石的收入。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贫富分化。户里人丁单薄、家境穷困的,就没法贴补戍卒,靠着名义上都仅仅只有一石实际还得扣个几厘的月粮和很快折成擦屁股宝钞的两斤盐巴,也就能保证饿不死了。
你以为这就算完事了,除了可怜的军饷,还有那沉重的军事徭役,什么修城铺路盖房子运粮草,累死累活累出病也只能自认倒霉。
还有上边的各级老爷们,动不动就私役屯军为他们耕种。
这等情形,想要娶妻生子开枝散叶啥的就难了。
“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
就算侥幸娶了媳妇也没用,生了崽子还是当军户的命。
赋税高、徭役重,还因为实行军管被上头欺压,生儿育女也是当牛马,这么差的待遇,我跟你玩个蛋啊。
啥也甭说了,能逃就逃吧。
就这么着,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军户就开始逃亡。
成祖几次北征倒是挺爽,军户们更是被折腾得欲仙欲死,然后逃亡起来更加卖力。
正统年间,大明立国七八十年那会,逃亡士卒达一百二十万有余,占全国军伍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多。
开国时的军制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接近崩溃,也怪不得能发生土木堡之变了。
堡宗是菜了些,但二十万明军但凡稍微中用点,怎么可能让也先断水绝粮?
说到底,还是战力差劲。
到了弘治年间,全国逃亡军士占太祖时原额十分之六七。
后面也就只能慢慢改成募兵制了。军户?狗都不当!
这种待遇下的士兵素质可想而知。
朱元璋自夸:“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不过这个兵嘛,嘿,估计也就奴兵制的西晋能在压榨小卒上面更胜大明一筹,大明军制的蒙古师傅也能一较高下,其他历朝历代都难与之相比。
再说经验传承。
在经历了两宋打压、蒙元统治之后,汉家子的战争传承出现了断代,从士卒到将领们对于打仗都不再那么熟悉,整个社会缺乏紧张的战争氛围。
老朱的开国之师,仅仅是在元末明初短时间的动乱中历练了一番,与他们的前辈们相比,差的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