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辛弃疾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

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颇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中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易纬通卦验》·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於《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什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核其文义,似於“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蕴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明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徵验也。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珏《古微书》等书所徵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谨於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釐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盖通其所可知,阙其所不可知,亦阙疑仍旧之义也。

△《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乾元序制记》,《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无其目。马氏《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疑为后世术士附益之书。今考此篇首简“文王比隆兴始霸”云云,孔颖达《诗》疏引之,作《是类谋》。疏又引《坤灵图》“法地之瑞”云云,今《坤灵图》亦无其文,而与此篇文义相合,又《隋书·王邵传》引《坤灵图》“泰姓商名宫”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风雨、寒温、消息之术,乃与《稽览图》相近。疑本古纬所无,而后人於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者。晁公武谓其出於李淑,当亦唐宋间人所妄题耳。

△《易纬是类谋》·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於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易纬坤灵图》·一卷(永乐大典本)

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今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则其阙佚者盖已夥矣。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著,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则纬与谶别,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以其无可附丽,故著录於《易》类之末焉。)

──右“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盈虚消息,理之自然也。理不可见,圣人即数以观之,而因立象以著之。

以《乾》一卦而论,积一至六、自下而上者,数也。一潜,二见,三惕厉,四跃,五飞,六亢者,理也,而象以见焉。至於互体变爻,错综贯串,《易》之数无不尽,《易》之理无不通,《易》之象无不该矣。《左氏》所载即古占法,其条理可覆案也。故象也者,理之当然也,进退存亡所由决也。数也者,理之所以然也,吉凶悔吝所由生也。圣人因卜筮以示教,如是焉止矣。宋人以数言《易》,已不甚近於人事,又务欲究数之所以然,於是由卦画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演为黑白方圆、纵横顺逆,至於汗漫而不可纪,曰此作《易》之本也。及其解经,则彖义爻象又绝不本图书立说,岂画卦者一数,系辞者又别一数耶?夫圣人垂训,实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今不谈其所以用,而但谈其所以作,是《易》之一经非千万世遵为法戒之书,而一二人密传玄妙之书矣。经者,常也,曾是而可为常道乎?朱子以康节之学为《易》外别传,持论至确。其作《易学启蒙》,盖以程子《易传》不及象数,故兼备此义以补所阙,非专以数立教也。后人弃置《本义》而专以《启蒙》为口实,殆倒置其本末矣。今所编录,於推演数学者略存梗概,以备一家。其支离曼衍,不附《经》文,於《易》杳不相关者,则竟退置於术数家,明不以魏伯阳、陈抟等方外之学淆《六经》之正义也。)

卷七 经部七

○易类存目一

△《关氏易传》·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朗字子明,河东人。蕤字大宾,梓州盐亭人(详见《子部·杂家类》《长短经》条)。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方舟易学》·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李石撰。石字知几,资阳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宋史》不为立传。《资川志》载其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任太学博士,黜成都学官。乾道中再入为郎,后历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论罢。终於成都转运判官。邓椿《画继》则载其少负才名,既登第,以赵逵荐任太学博士,今倅成都。盖椿与石同时,故举其现居之官也。是书专论互体,每卦标两互卦之名而以爻辞证之。考汉儒说《易》,多主象占,后孟喜、焦赣、京房流为灾变,郑玄又配以爻辰,固不免有所附会。自王弼扫涤旧文,并谓互体、卦变皆无足取,於是弃象不论。夫纳甲、五行本非《易》义所重,弃之可也。若互卦及动爻之变,其说见於《系辞》,其法著於《左传》,历代诸儒相承有自,概从排斥,未免偏涉玄虚。故石专辟王弼之学。其上卷详言互体之义。下卷曰《象统》,曰《明闰》。《象统》但存一序,其说未竟。《明闰》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闰之法也。朱彝尊《经义考》曰:“《方舟集》止存二卷,昆山徐秉义家藏有《易互体例》,卷首不著撰人名氏,但题门人刘伯熊编。”此本卷首有“竹垞”二字小印,岂其书后归彝尊欤?考《书录解题》载李石《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而《永乐大典》所载《左氏君子例》、《诗如例》、《诗补遗》及此书皆题曰李石《方舟集》。则是四书皆其集中所载,徐氏惟得其两卷,故卷端无姓名耳。今《方舟集》已於《永乐大典》中裒辑成帙,此四书亦仍其旧例,并入集中,故不复重录,而附存其目於此焉。

△《周易系辞精义》·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