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杨婆,这俩人的戏应该保留,可以设计为插科打诨的喜剧人物,他们与老儒生陈最良的诙谐,小丫环春香的快嘴,形成性格反差,增加人物色彩。”这是甚为重要的点缀,一则可以映衬主角人物的形象,二则可以添多些轻松的戏份。就像大宴会中,菜肴虽多,终究要添上几碟地豆、咸菜。
有人物,就必须有演员。选取什么演员合适呢?
像张亚鹏去演《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这永远是我所不认同的。为什么不认同呢?因为就算旁边的鼓风机吹得再起劲,衣襟长发再飘逸,他那一脸的浑厚呆涩、一腔的漏风话,越是勉强地装出豁达,一切越是显得造作!这并不是张亚鹏的错!如果,请他演郭靖,那份“别人练一遍就成,我练十遍百遍”的精神,必将活灵活现,令人如遇郭大侠!要不,张翠山也好,至少平静而文雅的气质相近些。
令狐冲是个内心通俗的雅士,讲究纯如自然,哪里是造作得来的?
于是,选的演员,必须与所演人物有着类似的气质,才能在不自觉中洋溢着魅力,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总之,最关键一点,就是绝不能要那种造作的,那会令人呕吐。不好意思,有些激动!
激动是因为,对王祖贤演释聂小倩的万分佩服!
——————(06)多种元素,唯美诗情的影片基调——————
是先有故事,再有人物,还是先有人物,再有故事呢?
这本身就很难分清!不过,我还是认为先有了特定的人物,那些故事才会有一个焦点、画眼!也可以说,什么样的人物,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故事……
既然人物是那么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那么幻化出来的影片基调,自然要致力拓展《牡丹亭》的那份唯美。一提起“唯美”,就会联系到“韩剧”,好像许多人都有这样印象。实质上,近来的韩剧,渐来渐让我觉得开始造作,是的,渐渐这样。而《牡丹亭》却极具可发掘的唯美潜能!
《牡丹亭》,原本就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兼悲剧、喜剧、趣剧、闹剧元素于一体”!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时,倒是菜式齐备、盘碗足够,难的是尝菜大师李安先生究竟喜欢什么口味,喜欢看到什么样的一道宴席?是呀,只有过了尝菜大师的关,才能真正达到赏心悦目,万千人慕名而来!!
有几位朋友提出这样的基调太杂,其实,我倒是觉得不然。而且很可能,说的人并没有看过《牡丹亭》!呵呵,不好意思,如果猜错,别咒我哦!嘻!
真的,这个问题千万不要以绝对化的理论来评说!
就如大宴,可以有苦瓜炖苦粉(苦粉:潮汕语,即是猪肠中略为甘苦的一段)、鸡蛋花番茄甜汤、草鱼头大白菜汤、格蓝香菇虾仁豆腐大杂烩……外加朴素的海碗白米饭或炒面条,更细致的是,来一小杯葡萄酒,一小杯就好!
品这样的盛宴,就像看这样多元素的戏剧。
关键的是,一起赴宴的是谁,宴会的主题是什么!哦,是“欣赏牡丹亭意象,对比当今社会感情观”,是“体会爱国精神,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是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主旨!
明确了这一点,就不会为菜式多少而困惑着!
更何况,李安导演,个性独特、要求别致,我们更应该在菜式的变化上下功夫!
《牡丹亭》开始是平实的,像早晨一碗白粥,至多就是添了秋香这样小热闹。待到梦幻,悲与喜就参半。一会儿嚼着一小截苦粉,一会儿喝了口甜汤。当到了杜丽娘的亡去,这是一个高潮,直面如此剧变,观众会想起先前镜头里那些美好的时光,原有的那份趣味会消然散去,瞬间反复对比,悲伤之情,必是更为激烈,偏于多愁善感的会流泪,较为淡然的会默默地往口中倒下一杯酒。电影院里,电视机前,电脑前,看的人,那颗心都揪个不停。是的,这也说明,喜剧气氛与悲剧气氛,相互之间,是一种致命的衬托!反之,如果一味地悲,会压抑得透不过气,像《二泉映月》一般,艺术得过于曲高和寡。或者一味地喜,又太甜腻,吃了一碗就再也没胃口了!
多元素好!现在的生活,人们工作过于忙碌,容易麻木,而多元素的戏,会起到“审美不疲劳”效果!
而且我猜测着前辈的构思,是不是影片基调总体唯美,而按顺序来说,是先喜闹到悲,悲得迷离,再到开坟的喜,喜得大快人心,再曲折,扣人心弦,又再趣闹着。初层次地分析,这并不类同于人鬼相隔的苦恋,而是一部大团圆的喜闹剧!再深一层地端详,这里汤显祖所潜藏着的悲壮主旨,“人生无奈、期盼重生”,可是要如何具象地渗透到每一个镜头里?用什么台词?用什么动作?场景?音乐?我想,李安导演,对,就是李安导演,会对这些安排,给予关注的!
——————(07)当时的社会背景,家与国——————
关于社会背景的二种选择——“一是发生在南宋杭州西子湖畔,增加京城临安的繁华市井生活,可借鉴《西湖二集》中才子佳人的生活情节;二是发生在临川、遂昌等地,那就应该是明朝的戏。”
首先,这个要考虑拍摄地址。正所谓“近水楼台”,杭州是前辈的故乡,是我自小的梦乡,真的是风物无边,随手可取,所以,自然选南宋!呵呵,南宋得一分!
其次,南宋背景,优于明朝背景。初步论据是南宋的时期,比较深入人心!而且宋金之战,更为激烈些,更可以体现民族精神。呵,南宋又得一分!
第三,《牡丹亭》“第33出——秘议”,写到柳梦梅去挖坟,但是“(净)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哩。”可见汤显祖写的是自己那个年代。但不知“大宋律”关于此等事如何处治?当然可以变通。不过,在这里,明朝得一分!
第四,柳宗元(773—819),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男主角柳梦梅是他的后裔,如果选定南宋(1127—1279),相差大约四百年左右,对比明朝背景,年代可以再接近些,思想的继承会更深刻些。在这里,南宋再得一分。
综上研究,基于为主旨服务等种种因素,我给南宋投下一票!
虽然是南宋,但也可以隐化处理这个历史背景,不必像纪实那般计算得太清楚!所以,汤显祖及其原著中的一些当朝背景也可以套用!
关于这个片段所体现的爱国热情,不应该到后来才出现。可以一开始就埋下伏笔。
这里,柳梦梅当然是爱国一号,自始至终怀着满腔热情。出场时,不禁回顾先祖,思虑家国之事。
而杜太守这个人物,应居爱国二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