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国运牌灵隐寺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西汉建立后,面对饱经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和生活遭到极大破坏的局面,为了安定民心、恢复生产、巩固统治,必须选择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治指导思想。但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却不是儒家思想、老庄思想和法家思想所能胜任的。这样,使得既主张文武并举,刑德并用,又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汉初以来的统治思想。文帝时,儒生贾谊向文帝提出了改变服色、封禅等恢复儒家礼仪的事情,但是遭到信奉黄老之学的大臣和窦太后的强烈反对。文帝本人也信奉黄老之学,就没有批准贾谊的建议。

景帝时,黄老之学与儒学产生了正面冲突,双方就一系列命题展开了激烈辩论,幸亏景帝出面调停,才未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汉武帝即位后,这位从小就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少年天子立即起用自己的老师、信奉儒学的卫绾为丞相,卫绾认为,各地征举来的贤良,讲论法家的商鞅、韩非和纵横家苏秦、张仪之学的很多,这样容易扰乱国政,建议统统不用。汉武帝批准了这个建议,这便是“罢黜百家”的开始。同时武帝还诏令天下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也被武帝采纳。但由于窦太后以及部分大臣的阻挠,儒术曾一度陷入低谷。

公元前135年5月,即汉武帝执政的第6年,窦太后病逝。弘扬儒学的主要障碍消失,儒学开始活跃起来。

公元前128年,武帝下诏:命令各地考察孝子廉吏。两年后,汉武帝任命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又过了两年,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登上了官僚的最高位。此举在文人书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公孙弘的成功无疑刺激着更多的人模仿他的飞黄腾达之路,那就是学习儒学。

与察举制度相关联,武帝在建立完善五经博士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太学制度。这样,独尊儒术又在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保证。因为太学规定:博士官一定是要儒家的五经博士(五经即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才可以胜任,其他学派的学问不允许在太学中教授。

自汉武帝即开始的尊儒活动,至此赢得彻底胜利。儒术在中国封建政治中,一直居于官方地位,虽经道、佛冲击而未改变,影响中国文化长达二千多年,其根子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代一系列独尊儒术的措施和活动。汉武帝的“文治”可见一斑。

5

“武功”卓越的汉武帝曾拥有东北的“朝鲜人参”和西北的“汗血宝马”。

汉武帝的“武功”主要表现在:三次主动出击匈奴、平越、平定南夷、复通西南夷、打通西域、出击朝鲜、征伐大宛。

公元前133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八年,他听取大臣王恢的意见,设计攻打匈奴,但是计谋失败,汉匈断绝和亲,从此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此后,武帝接连不断地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在这场为争夺土地和荣誉的战争中,汉军将士奋勇拼杀,力克匈奴强敌,其中有三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使汉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领的英勇事迹,至今广为传诵。这三次大战役分别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史称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第一章:秦砖汉瓦(4)

汉武帝三击匈奴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边患尤其是北方边患为国家政权的头号难题,北宋、南宋、明朝均毁于来自北方的西夏、辽、金、蒙古和满清。历史上,汉民族主动出击北方边患的次数并不多见,多为被动防御,汉武帝*匈奴的胜利,为汉王朝的北部边境赢来了数百年的安定。

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将文景时代的积蓄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战争使大批青壮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或战死,都导致民怨沸腾,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平越的事情发生在他即位的第6年,即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向武帝上书告急。武帝于是派兵从豫章郡、会稽郡出发,夹攻闽越,结果不战而胜。后来武帝又灭了两越,平定了西南夷。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4年,即汉武帝执政的第32年和第37年,汉武帝先后派兵征讨朝鲜和大宛。

汉朝时期的东北边地包括现在的辽东、吉林西南至朝鲜北部。

大宛位于今天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都城在贵山城,有大小城池七十余座。大宛人是土著人,从事农业、牧业、种植稻、麦,多产葡萄酒,并以出产汗血宝马最为著名。

汉武帝的“武功”在保卫国土安全、加强汉民族和周边民族联系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西汉时,中国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但这种“多欲”的军事、政治举措也埋下了由盛而衰的种子。

6

董仲舒认为:接受俸禄的官员,不应靠力气谋食,不该经营工商业赚钱,这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但实际情况是:达官显贵身居朝廷高位,俸禄丰厚,却凭着即富又贵的资质和权势,与平民百姓争利。

汉武帝执政时期还有很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比如通过削弱丞相的权力来加强和巩固皇权;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来削弱诸侯权力和巩固地方政权;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外交新途径;大规模治理黄河等。

此外,汉武帝的“用人”策略也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公元前140年10月,即汉武帝即位的第2年,便诏举天下有识之士,亲自策问。儒学大师董仲舒应诏对策,就汉武帝提出的“天人性命之情、古今治乱之道”连献三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三策”分为:教化之道、人才之道和天人之道。

在谈到教化之道时,董仲舒说:“道”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君主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天道,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君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蛮荒之地。

君主仁义但乱象仍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没有走向正路。百姓追逐财利,就如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来感化他们,就不能阻止追逐财利现象的发生。……要用礼来节制民众,用义来刺激民众,用仁来感化民众……

在谈到人才选拔时,董仲舒认为:现在大部分官吏由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担任,选任郎官又以家庭富有为条件,这样所选的人未必贤能。古代的“功”是按任官政绩的好坏来区分大小,现在却不是这样,累积时日就可以猎取财富,任期长久就可以升官晋级,因此很难判断廉洁和耻辱、贤能和不肖。应该定期从百姓中举贤,然后根据各人才能大小给不同的官职。

第一章:秦砖汉瓦(5)

在谈到天人之道时,董仲舒说: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赐予:赐予利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角,赐给双翅的鸟类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让它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力气谋食,不得经营工商业赚钱,这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但现在的达官显贵,身居朝廷高位,俸禄丰厚,却凭着既富又贵的资质和权势,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逐日逐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裕的人奢侈成风挥金如土,穷困的人走投无路难以为继。百姓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就很难避免犯罪。朝廷命官是平民百姓观察效仿的对象,也是四方蛮夷观察中央政权的对象。一心只顾追求钱财,这是平民百姓的心理,而一心追求仁义,希望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才是官员应有的境界。

……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武帝影响很大,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就大力提拔有才能的人,予以破格重用。当时向武帝自荐的人数以千计,其中很多人都受到武帝的重用。庄助第一个被提拔,以后又有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等。除此之外,武帝时代,文有董仲舒、卫绾、汲黯、霍光,武有李广、李陵、卫青、霍去病等。但武帝对他们实行知人善任,量材使用。如司马相如只是以擅长辞赋写作而得到武帝宠信,东方朔喜欢幽默嘲讽,武帝只让他进谏,却始终没让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