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了,有不合理的地方,欢迎大家提意见,我会酌情修改的。
第101章
中苏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续约《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乃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各国并不感到意外,稍为遗憾罢了——如果两国开战,想必会为各国经济危机的结束,作出积极贡献的。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情况运行良好,国内正持续大规模基础建设,对苏联也无法取得更多利益,故无意于战争。而苏俄的工农业生产虽已恢复欧战前的水平,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依然与中国存在很大差距,明智者不会在此时发动战争。所以,两国之间矛盾很大,冲突频繁,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却极小。
苏俄自取得政权以后,采取的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几次改变。
最初,苏俄采用了极左路线——战时共产主义,对工农业生产进行了军事化管理。取消私商,国内贸易国有化,国家垄断商品交易。并实行余粮收集制、产品配给制、劳动义务制,以及全部工业国有化。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民众没有选择余地。
显然,这种政策的实施,本质就是劫富济贫。按说,劫富济贫总比劫贫济富来的好。但过尤不及。战时共产主义剥夺了人们富裕的权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众多的叛乱,或者说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不仅危害很大,也不是单纯的军事镇压,就可以解决的。
1920年,俄国已经历了七年战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当年的工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30%,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面包这样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匮乏。俄罗斯已经不起动荡了。
于是,列宁在21年6月国内形势初步稳定后,就决定从实际出发,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和国内矛盾,。
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说起来,与改革开放的政策差不多。
与改革开放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成就同样显著,在多数方面达到了列宁预期的目的,惟有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努力,却没有成功。
21年正值俄罗斯大旱。一个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来到俄国,引起了列宁的注意。不管哈默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商业利益,俄罗斯需要粮食,哈默能够运来粮食,这就足够了。很快,列宁与哈默见面了,两人相谈甚欢。列宁通过哈默,顺利与美国企业界建立起联系。
然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可以说是政治的一部分。苏俄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严重后果。俄临大举反攻,白军势如破竹,控制区域大面积缩水,美国人自是裹足不前,以观望形势,他们更愿意等待胜负分明后,再作决定。
所以,苏美间脆弱的联系,并没有如同列宁期望的那样,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至少,在列宁生前没有带来。
当然,苏俄在与美国商人的联系中,获得了部分粮食。虽然这远不足以满足国内需要,价钱也很高。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每粒粮食都是宝贵的。
此外,21~22年的战争和饥荒,必然会对生产造成破坏。白军控制了整个乌拉尔工业去,并一度控制了下诺夫哥罗德。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俄国的主要工业区仍控制在苏俄手中,没有经历战火。
苏俄军事上的失败,还严重危害了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外交。
苏俄在20年之前的外交,极富理想主义,但列宁很快意思到错误,在20年后,就现实多了。从20年恢复与欧洲国家贸易,到21年签订贸易协定,苏俄得到了事实承认。但军事失利破坏了此前苏俄的外交努力。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努力的破产,标志着苏俄外交陷入困境。
由于红白两军胜负难测,各国通常选择承认俄罗斯临时政府,并同时履行与苏俄的贸易协定。
那时候,我是多么希望,俄罗斯就此分裂成两个国家。理所当然,这没有成为现实。
苏俄军事失败,主要是受到灾荒的影响。随着灾荒的过去,苏俄很快恢复过来,并在经济和军事上占据优势地位。白军据有的国土面积与红军相当,但人口和工业都只有红军的五分之一左右。
在23~25年间,俄国内战趋于缓和,集中在伏尔加河一线。俄临与苏俄政府都在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并取得一定效果——效果自然是有,却不是很理想,毕竟俄国内战仍在继续。然而在整体上,俄国的生产还是在快速恢复中。
……
总而言之,俄国直到28年,才把工业生产恢复到接近战前水平,29年才超过。
随后,斯大林实施的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压低了粮食收购价,大量将之出口到欧洲,再以获得的外汇为资本,从欧美进口机器设备,建立苏俄的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不得不承认,计划经济的效率非同凡响。五年计划的成绩一目了然,苏俄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世界其余所有国家,也超过了中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完成,苏俄33年的工业产值已猛增到110亿新卢布,折合成中元约为337亿。同是33年,中国的工业产值只达到604亿元,相当于美国工业产值的35%。俄国的工业产值则为中国的55%,美国的六分之一强。而在28年,俄国的工业产值还不到中国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