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的吸引力就会更大。从香港的长远利益来看,当然应该鼓励他们留下来。问题是一旦这样的人数多了,或者香港本地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一定会冒出“内地人抢走香港人饭碗”的说法,更可能被某些政客用来大做文章。实际上,香港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是“困守孤岛”,就越没有竞争力;只有到了香港的大学生不怕内地学生来抢饭碗,更有勇气和能力到内地去抢饭碗,香港的大学体系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在此之前,香港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空谈。
txt小说上传分享
香港人对内地客的矛盾心态
2005年11月
迪斯尼乐园成了香港最新的宝贝,却有些叫人担心的事。首先是能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内地游客来玩来消费。香港为“米奇老鼠”安家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就怕像法国的迪斯尼乐园那样冷冷清清。因为香港本地才六七百万人,好多人早已去过美国、日本的迪斯尼,今后势难成为主要客源。来自欧美、日本甚至台湾的游客,对小一码的香港迪斯尼想必更没有兴趣。所以,香港建迪斯尼,从一开始就是打内地客的主意。现在香港迪斯尼风光开张,连国家副主席###都到场剪彩,为的是表示支持香港。内地游客也很捧场,纷纷弃香港本土的海洋公园,转而拥抱米奇老鼠。却又叫香港人产生另一个担忧: 内地游客把“不良习惯”带进迪斯尼,让乐园变了味道。于是,香港多家媒体就把镜头对准他们,连日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大篇幅报道这些北方来客的斑斑劣迹: 当众脱鞋脱袜,在不准吸烟的地方大过烟瘾,当街就让孩子小便,当然少不了随地吐痰。某些内地游客“丢脸丢到迪斯尼”(此为北京《新京报》社评题目的用语),本来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在香港那几家媒体、那些个“名嘴名笔”的嬉笑怒骂当中却带有对内地民众的一贯强烈鄙视。许多年来,那些香港人自己可以男盗女娼、偷鸡摸狗,但只要一谈到内地的事物,一遇到内地来的“表叔表嫂”,马上就会摆出有教养的“高等华人”姿态。他们对内地游客横竖都看不顺眼,能欺负就欺负,常常敲诈了人家的钱财,背后还要再嘲弄一番。这几年情况大有改变,许多店铺中的伙计听到来客讲普通话,就会抢着去做生意,甚至把讲广东话的本地客冷落在旁边。但香港人仍然有一种强烈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知道香港经济以及自己的生计都要靠内地和内地游客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内心仍然看不起内地来客。迪斯尼开张期间香港媒体的作为,就是最好的例子。香港人担心,每天都来这么多的内地游客,会把迪斯尼糟蹋掉。问题是,香港迪斯尼本来就是以内地游客为主要目标,为什么不针对他们中一些人的习性,及早就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让内地游客知道该怎么做,并且增加相关的服务设施呢?把美国、日本迪斯尼的那套管理游客的办法硬搬过来,肯定不行。如果今后香港迪斯尼摸索出一套办法,寓教育于游乐,把迪斯尼变成某些内地游客学习现代文明行为的场所,倒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要根本改变内地一些游客的习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香港人为此而怨声载道,那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没有远见。当初筹建迪斯尼时,为什么不多划出一块地,多投入几百亿资金,同时建造两个迪斯尼呢?一个专门给内地游客玩,另一个给香港人自己玩,就像当年美国南部和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那样。而且,从内地人头上赚来的钱,还可以用来补贴香港人那个乐园的亏损,岂不是皆大欢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1)
1997年6月
六月三十日子夜的旗降旗升,象征着香港一个时代的终结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但要说将来的香港究竟会同今天有何不同,未来的香港究竟会呈现怎样的面貌,还没有多少人作过周详而深入的思考。多数香港人虽然对九七之变较以前坦然,但眼光仍停留在六月三十日之前的“今天”,而不是放到七月一日之后的“明天”,尽管再过三十多天“明天”就会变成“今天”。关注“今天”正是香港人的一大特征。香港社会的活力,源自香港人善于抓住眼前的一切机会发展自己,把香港这么一小块地方变成聚天下财富的风水宝地。他们没有用许多精力去考虑“明天”,因为即使他们的“今天”,也只不过是用“借来的时间”在“借来的地方”寻求生存。现在“九七”来临了。七月一日之后香港的时间再也不是借来的时间,香港的土地也不再是借来的土地,而都将变成香港人(作为中国人一部分的香港人)自己的了。但他们似乎还没有习惯考虑“明天”。一些对前景乐观的人士喜欢用“明天会更好”的口号,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对西方媒体“香港必死”论调的被动回应。未来的香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将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在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施政纲领中也只有几笔轮廓。即使没有“九七”,香港本来也应该为自己在二十一世纪中寻找一个恰当的地位。在东亚四条小龙中,新加坡要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的智慧岛,又决心跳出地域限制,把整个亚太地区作为未来“新加坡无限公司”的发展空间。韩国也志不在小,为了同日本一较高下,他们已把中国内地以至俄罗斯都视为拓展的“腹地”。台湾虽受到两岸关系不明朗的痛苦困扰,也仍然喊出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口号。亚太地区的“邻居”都想利用香港九七之变的机会取而代之,那么,香港的未来又将如何呢?过去二十多年香港的发展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有人说主要是英国人治理得当,却无法解释英国人在“祖家”为何搞得并不怎么样;也有人认为香港人特别有本事,但香港人不过是居住在那块地方的中国人,为何中国人一旦移民香港就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大不相同呢?正如世人多以为美国加州硅谷成功在于发展高科技,但其实“硅谷经验”的精髓,是它的独特经营文化特别有利于新兴高科技资讯产业成长。同样的,香港人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善于把东西方文明和商业利益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非驴非马”的特殊经营环境和社会文化,使香港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能够抓住世界每一个新发展机会和潮流。在西方社会看来,香港仍属于东方,是通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一个主要门户和枢纽,但又具备他们所需的文化气氛、经营环境和高效率的服务设施;对于中国内地来说,香港又属于另一个世界,是中国了解和通往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窗口。因此,无论在商业、政治、文化以至国际情报活动方面,香港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之间的交汇点。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香港人最了解中国内地,但他们又是最懂得资本主义文明和商业运作精妙的中国人。过去十多年香港靠着这样的优势,成为邓小平改革政策的最大得益者。单纯看统计数字,香港传统制造业已经衰落。但如果把分析的范围扩大到罗湖桥以北,就会发现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制造业以惊人的速度向中国内地发展和转移,规模膨胀了数十倍、上百倍。而且,香港商人只是把生产的“身体”转移到内地,头脑”仍然留在香港,钱和物的流通管道也主要通过香港连接世界。
在这过程中,香港不仅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先驱,也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引导者。难怪俄罗斯人在比较中俄两国改革成效时,常感叹中国有两样东西是他们所缺的,一是海外华裔,另一是香港。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人说要建造自己的香港,邓小平也提出还要在中国内地多建几个香港。但香港究竟是什么?它不只是那一大堆高楼大厦加上几个海港,而是六百万香港人加上来自中国内地和世界各方的人士在那块地方所经营的事业。来到香港,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金钱、货物、人才、资讯、文化以及生活潮流交汇的中心,可以同时感受中国内地以及它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脉动。香港的明天仍将以此为基础。
香港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2)
九七年英国管治的结束,决非香港末日的到来。但香港未来的定位,取决于它是否能保持东西方兼收并蓄、融合激荡的开放环境,取决于如何把“一国两制”的抽象原则变为今后香港的现实。过去十多年,香港的利益早就开始同中国内地融合在一起了,九七之后香港的发展前途更离不开中国的大事业、大背景。香港未必会如一些人预料的那样成为中国内地的“经济首都”,但香港完全应该成为带动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大潮的“龙头”,成为中国内地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香港本来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都会,回归中国之后应该变得更加国际化。以后香港不再是英国人一家的天下,其他各国都可能得到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未来的新世纪中,世界将更需要中国,中国也更需要世界。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交汇点,既 会变得更加中国化,同时也会变得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香港明天应该更好。
新加坡减薪激发香港危机感
1998年11月
移居香港逾十年,从来没有见到香港人像今天那样认真看待来自新加坡的挑战,也从来没有见到他们产生过如此强烈的危机感。最近一个星期,先是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宣布将推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接着新加坡又打算采取全面裁减薪金等措施,以降低经营成本。一时间,如何回应“新加坡挑战”成为香港媒体的热门话题,堪与绑架李嘉诚儿子的江洋大盗“大富豪”在广州被判死刑的消息平分秋色。新加坡与香港都是亚太地区主要经贸、金融、航运中心,数十年来一直上演着相互竞争;又彼此推动的“双城记”。但由于地区位置的不同,新加坡以东南亚为腹地,香港以中国内地为腹地,各自经营,各有所长,尚没有形成正面的冲突。然而,一年半来的金融风暴令亚太地区的局面大为改观,新加坡和香港都跌入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印尼和马来西亚等昔日的“腹地”更是危机重重。发展空间收缩了,新加坡和香港都须为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出路,加强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就难免发生一些“碰撞”。从香港的角度来看,新加坡最近的连串动作,是对香港的直接挑战。据《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新加坡金交所宣布推出香港股市指数期货买卖后,香港政府的高层财经官员反应极为强烈,有人甚至指责新加坡“落井下石”,完全不让香港有任何喘息机会”。特区首长董建华的智囊人物也认为,新加坡与香港的竞争已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明刀明枪,针锋相对。他们还担心国际媒体转过头来“踩低”香港,褒扬新加坡金融市场更加自由,从而影响国际资金今后的流向,令香港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有趣的是,长期以来惯于批评、讥刺新加坡的香港媒体,这次的反应却相当的冷静、理性。虽然也有一些评论和专栏文章指责新加坡“来者不善”,或断定新加坡的“指令性”做法不会取得成效,香港人仍然可以靠灵活应变取胜。但多数媒体则认为香港必须积极回应新加坡的挑战,特别是要加强危机意识,香港政府在许多方面应该效法新加坡。曾对新加坡金交所推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多加抨击的《香港经济日报》认为:就算没有新加坡的挑战,香港也应尽全力求取进步,因为国际城市、亚太中心的角色,上海、台北等也在觊觎。香港通过面对强手新加坡的挑战,加速前进,才是摆脱其他对手,谋求本港经济复苏的最佳方法。”一位专栏作家还批评香港人危机意识不足,以为自己“生下来就该赚大钱,没想过新加坡也是对手”;“香港赢不了新加坡,是香港学艺不精,哪里怨得新加坡抢食”。这位作者认为,香港政府高官对新加坡的举动感到愤怒,“倒使人担心他还是温室里的花朵,怎么承担得起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压力?与其愤怒,不若认真研究新加坡的弱点,保持香港的竞争优势,活得比新加坡好”。
香港著名经济学者饶余庆教授日前在立###财经委员会上说,对新加坡推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交易,香港业界反应强烈,认为新加坡是乘人之危。“我个人意见是,以行政手段禁止其他中心的竞争,长期而论,是无效而且也是难以辩护的。香港自己便推出台湾期指。因此,正确的对策是改善本港的竞争力,而非向保护主义倒退。”他又认为,应该注意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在恶化的趋势,必须“严肃地正视”来自新加坡和其他中心的挑战。但另一方面,亚洲金融风暴也教导我们,不能以降低监管标准和质素来吸引金融业务。以监管松弛作为招徕顾客的手段,长期而论,是下下之策”。实际上,新加坡减薪降成本等做法,主要是为了解决本身的困难,并非刻意要同香港过不去;香港要是在竞争中输给了新加坡,也是自己不该。像董建华不久前发表的新施政报告,许多香港人根本不去认真考虑其中有关香港未来经济出路的建议,而新加坡却拿去仔细研究,认真分析。如今香港还没有真正起步,新加坡已经有了对策,这怨得了谁?香港要保持目前的国际经济地位,必须像新加坡一样大幅度调整经营成本。过去一年多来,香港的通货膨胀已经明显受到控制,房价和租金已下跌三分之一至一半,只有薪金水平仍然相当高。前不久“香港电讯”公司打算全面减薪,引起全社会的震荡和反对,只能暂时作罢。要香港像新加坡一样实行全面减薪,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市场的压力之下,香港的薪金成本必须做相当的削减,才能保持竞争力。如果不能减薪,那就只能经受更加痛苦的裁员,特别是裁掉那些年资长、工资高的雇员,用低薪的新员工以至临时工、兼职工来取代。这一过程已经开始,因此产生的痛苦大部分由受损害的员工承受。香港历来奉行低税政策,政府不可能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和失业救济开支,也没有多少减税的空间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今后新加坡和香港看来会走很不相同的道路,分别按照两种对立的经济学理论去实践,最后谁将胜出,谁将率先走出金融风暴的阴影,其意义应该远远超出新、港两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须发挥香港新优势
董建华出任香港特区行政首长一百天,提出了他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也是香港回归中国后特区政府的第一份规划未来的蓝图。一百天终究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对一个新领导人则是检验他施政能力的重要时期。董建华第一个百日稳健如常,使末日论者跌破眼镜。新政府上任后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让香港顺利、平稳过渡,使香港人和全世界真正相信,不仅中国有诚意,而且香港也有能力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现在百日过去了,这一目标大致上已经实现,董建华在稳固的基础上,以新的思路展示共创香港“新纪元”的宏图。在宣读报告的两个多小时中董建华几乎触及香港面对的每一个问题。不过,从近期民意调查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回归后香港社会的注意力已经从政治问题转到民生和经济发展。董建华的报告抓住了这些重点,得到舆论的普遍支持,而他在报告中表示要帮助数十万个家庭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