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这次怪异举动,其实是刘备提前刻意安排的。
刘备知道自己上次在言语上对法正有所不满,法正当时也不太高兴。
虽然随后刘备又说了很多甜言蜜语,当时也把法正给哄开心了,但他依然有些放心不下。
法正这个人心思太重,刘备不确定他会不会记仇。
如果他惦记着报复刘备,这里又是益州的地界,那刘备可真是防不胜防。
于是刘备便在庆功宴之前,跟庞统说,让他故意顶撞自己,两个人当着大家的面儿闹得不欢而散。
这样一来,法正就会找回心理平衡。
原来刘备并不是光对你法正一个人埋怨,对其他人也一样,甚至还更厉害。
刘备跟庞统也没商量具体怎么说,于是便临场发挥了起来。
所以在表面上看来,他们之间的争执实在是莫名其妙,似乎是庞统在那里无理取闹。
法正给刘备深入浅出地讲大道理,刘备感到很满意,说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法正不再记他的仇了。
同时刘备也感到很可笑,因为法正跟他说的那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一方面,所谓道理,只是有权有势之人对无权无势之人讲的东西。
一个普通的草民,他又怎么可能跟县令去讲道理?
一个小小的县令,他又怎么可能跟皇帝去讲道理?
而反过来则不然,一个县令经常会跟草民去讲道理,一个皇帝经常会跟手下的大臣讲道理。
当然了,一个县令也经常会跟草民不讲道理,一个皇帝也经常会跟手下的大臣不讲道理。
但无论是县令管辖的草民,还是皇帝手下的大臣,都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由此可见,道理并不是谁都能讲的,讲道理是一种权力,是身份地位高的人对比他身份地位低的人的一种权力。
刘备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是寄人篱下。
当年在徐州,吕布就不跟他讲道理;后来到了豫州,曹操也不跟他讲道理;再后来到了冀州,袁绍又不跟他讲道理;随后到了荆州,刘表还不跟他讲道理;最后到了扬州,孙权、周瑜更不跟他讲道理……
他早就习惯了忍辱负重、包羞含诟的生活,也深深地知道,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是没有资格跟别人讲道理的。
虽然刘备现在的身份地位比庞统高得多,庞统也是他的属下,但刘备仍然不具备跟庞统叫板的实力。
刘备需要庞统来给他出谋划策,若是没有庞统的话,他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刘备得罪了庞统,庞统也可以另寻明主,到时对刘备来说,还是一种损失。
这些道理刘备早就心知肚明,并不用法正来点拨。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取得一点小成绩,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这个毛病,刘备就更不可能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