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做饭的时候听了一本书。
《大国大城》,听这本书解决了我一个一直以来的纠结的问题。“到底是去大城市还是去小城市?”
其实这个答案很多年以前就有了,但是又总会有一点不甘心。听了这本书之后彻底的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我还是更适合小城市。
第一个,是因为我的性格上更加的孤僻一点。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有可能有点社恐。
第二个,我的工作很宅,也可以很野。但是我从没有想过在人多的地方办公。
第三个,选择在哪生活与工作,归根到底是一个自己的问题。自己的一生只有自己能过,所以一定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当然小城市一定要有抗风险能力,也就是自己虽然生活在小城市,但是个人能力必须要有,挣钱能力也必须要有。
总体来说,城市群发展是大势所趋,于个体来说人才流动,自由流动才是最终结果!
小城市的好处大概不用多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房价低,连风都带着自由的气息。自然风光好,走出去养眼,空气清新!坏处就是,相对来说,人少了一点,工作机会少了一点,遇见有趣的人的机会少了一些,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机会又少了一点,融入一个团体的机会少了一点点。
以前有一个概念,双城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市。现在想想,这个生活模式还是挺适合我们这些自由工作者的,前提是工作已经跨入了拐点。
我认为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一些个人创造性的工作,必须要在放松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有效的进行!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反面的答案:需要进行随机的接触。也有可能我们说的创造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他说的可能是高科技的创新,而我说的是文化文学的创新。总之,随机性的接触肯定是有好处。
同时,我也坚信:“好多东西都是自己长出来的!”想到一句,忘了是谁说的话“或许是因为我读的书少。”还有某位世界级科学家的经历,正是因为远离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所以才得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了发展。
总之,大家辩证的看。
哦,对了,最后还有一个思考,假如真正的实现了人的自由流动,对文字工作者是很友好的。
试想一下,想写一篇青春校园的,那我们就可以去搬到大学城住,想写一篇,西北大漠的我们可以搬到沙漠里去住!忘了是哪本书写的了,影响力还是什么的。你所在的环境会影响你文字的形成!你在办公楼写出来的青春校园和你在学校写出来的青春校园,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