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鱼,得了鱼钱。
又从王大人那里得了赏物,大年这一天算是满载而归了。
在钱庄把铜钱换成三两五钱银子,自己则留下五百铜钱零用,趁着太阳还没下山,大年喜滋滋的回家了。
晚上,小月算账的时候,看着大年拿出二两带回四两,还得了茶叶跟新的毛笔,自然是喜上眉梢。
“十二两多了呢!有钱真好,有了钱,咱家以后就能多买米买肉了。”
大年也是笑了笑,捏着小月的肩膀:
“光靠买怎么行,这米价变得这么厉害,万一哪次涨上天了家里岂不是要饿肚子了,所以,我想多种点地多栽些树,自给自足才是王道!”
“嗯嗯!都听你的!”
第二天,家里已经在忙着备年货了。
大年以为年货都是快要过年的时候直接到街上去买,又快又方便。
其实乡间百姓都是提前个把月自己动手,银钱能省则省。
“今天准备打糖材料了。”
小月和娘搬出一个大木桶,里面是昨夜已经浸泡好的小麦。
捞出小麦,铺在垫着纱布的扁平箩筐上,再用两个板凳搭着箩筐,放在屋前避光的地方。
等到过几天麦子发芽,麦芽长出一寸左右就能切碎熬汁做糖了。
大年则带着两个丫头在收拾柴房。
“哎哟,手怎么这么凉啊?”
看着两个丫头身上穿着厚厚的麻布衣服用来御寒,大年捏着大丫头的手,不禁心疼道。
“没事,小孩身上三把火,老人身上棉花裹嘛,不冷的爹爹。”
“不行哦,手脚冻坏了可是要生冻疮的!”
大年搓着大丫头的手,也没了心思收拾柴房,把两个丫头揽回屋,问小月要了她们做衣服的尺寸和两百铜钱。
虽然小月也给她们做了一件冬衣和冬裤,但是大年看了,里面没有缝制棉花,就单纯的料子厚。
到了村北刘家裁缝铺,是之前刘叔家儿子开的。
“哦,做棉衣棉裤啊?那价格可不便宜哎,棉花现在紧俏的很,要做几斤重的?”
“啊……就我家两个丫头穿的,大人的衣服回头上街去买!”
“嗯……也是,那就做三斤吧,两个孩子连同衣裤一起,孩子个头长得快,裁制衣服划算,大人嘛!一件棉衣能穿好几年呢!哈哈!”
刘裁缝跟大年差不多大,拿着剪刀剪着跟前布料,一边跟大年打趣着。
四件棉衣一共一百五十铜钱,大年给了尺码草,付了五十铜钱定金,余下的刘裁缝坚持要等衣服做好再给。
“咱这行就是这规矩,衣服做好了再给剩下的钱!嘿嘿!后天来拿衣服吧!”
如此,大年笑了笑,收好钱不再说什么。
回到家,大年继续收拾柴房。
柴火是一家做饭取暖的主要来源,多囤点柴,等到天气真冷的时候,也不用上山去砍柴捡柴了。
只是之前没盖鸭棚,家里的八只鸭子都是养在柴房里,一股子鸭粪味儿熏的大年都快睁不开眼睛了。
等到收拾好柴房,大年从吴老二家借来斧头,把一些大的,粗的树桩子劈成片状,晒干后再囤起来。
正忙着,小月娘捂着嘴乐呵呵的从院外走了进来。
“娘,啥事啊这么高兴?”
大年挥着斧头,也跟着咧嘴笑了。
“张家媳妇刚刚生了,是个龙凤胎!你手里活儿先停下,跟娘一起去送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