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在战争中,防御绝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换句话说,防御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此,它多少带有一些进攻的积极因素。
同理,进攻也不是纯粹的进攻,而是不停地与防御交织在一起。但是二者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在于:还击是防御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还击的防御是难以想象的,而进攻却并非如此。进攻或者进攻行动本身就是完整的概念,它本来不需要防御。事实上,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才不得不将防御当成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进攻行动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在进行,中间势必有平静的时间,在这平静的时间里,防御状态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第二,进攻的部队通过的、为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并不是始终都可以得到进攻本身的掩护,必须专门加以防护才行。
因此,在战争中,进攻行动,尤其是战略上的进攻行动,呈现的是进攻和防御的不停地交替和结合,但是我们不能将进攻行动中的防御当成进攻的有效准备和加强。换句话说,不可以将它当成一种有效的战争因素,而只能将它当成一种不得已的下策,是阻碍前进的阻力,是进攻的原罪,是进攻的致命伤。
因为如果说,防御无法对进攻产生有利的影响,那么单纯因为它而导致时间上的损失就势必会削弱进攻的效果。
然而,防御因素在任何进攻中都是存在的。既然如此,它是否会对进攻行动不发生实际的不利影响呢?
根据我们前面说的进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这点,我们似乎可以大胆地说:防御对进攻不会发生实际的不利影响。理由如下:在兵力尚足以运用较弱的作战形式时,采用较强的作战形式肯定会更加容易。
从主要的方面看,这种看法是对的,至于如何进一步说明这个论断,我们将在后面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说。但是,我们务必记住,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战略防御的优越性的理由之一,进攻本身无法摆脱防御,这种防御是非常无力的防御;进攻从防御中获得的是防御中最为有害的因素。我们从整个防御层面上说的问题,不能认为对这个因素也是适用的。所以,它们在进攻行动中发生了实际上削弱进攻的作用是容易理解的。
正是在进攻中出现了软弱无力的防御的时刻,防御中的进攻因素才可以积极地发生作用。经过一天的战斗后,经常随之而来的是1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的处境迥然不同。防御方是在自己选定的、非常熟悉的、准备好了的阵地上,而进攻方却像盲人那样摸索着进入行军野营地。
当出现为了重新筹备给养或者等待增援等事项而亟须较长时间地休息的情况时,防御方就在自己的要塞和仓库附近,而进攻方则像是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
但是,任何进攻都将以防御告终。至于这个时期的防御究竟是什么样的防御,就要取决于具体情况了。如果敌军被消灭,情况或许较为有利;如果敌军没有被消灭,情况或许将变得更加困难。尽管这种防御不再是进攻行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的特点势必对进攻发生影响,并且对决定进攻的价值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上述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次进攻时,都要慎重考虑在进攻中一定会出现的防御,以便进攻方看清进攻中的弱点,并对此有所准备。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进攻行动本身完全是始终如一的,而防御却依据等待减少的程度可以分为许多等级。如此一来,诸多防御方式便应运而生了。这点,我们在《抵抗方式》一章中已讨论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进攻只有一个有效因素,进攻中的防御仅仅是一种累赘的阻力,所以,进攻并不具备像防御那样有很多的方式。虽然在威力、速度和力量方面,进攻与防御有着很明显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并不是方式上的不同。
当然,人们可以举例说,为了顺利抵达目的地,进攻方偶尔也会选择防御的方式,比如占领某个有利阵地,等待敌人发起冲锋。然而这种情况极为罕见。我们向来讨论的是普遍的,而不是特例,所以,大可不必讨论这种特例。因此,进攻不具备像防御那样的抵抗方式的不同等级。
最后,进攻中能够使用的手段往往只限于军队。如果有的要塞地处敌军战区附近并将对进攻发生重要的影响,那么自然要包括在这种作战力量之内。不过,要塞的这种作用会随着军队的前进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而且,非常明显,在进攻中自己的要塞所发挥的作用绝不可能像在防御中的要塞那样重大(防御时,要塞往往成为主要的手段)。
至于民众的支持,只有当地居民对进攻方抱有好感而对本国军队深恶痛绝时,进攻方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进攻方或许有同盟者,但进攻方也只能在特殊的或者偶然的情况下使用他的同盟者。事实上,进攻行动本身并不意味着它会带来同盟者。所以,在防御时,我们大可把要塞、民众武装和同盟者都当作抵抗手段,那么在进攻时,我们就不能这么做了。
防御中可以获得这些手段是由防御的性质决定的,而在进攻中,进攻方却很少能得到这些手段,就算能得到它们,也大多是偶然的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