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白龙马图片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好多人都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就像他看自己写的书一样,写完了不知写的是什么,没人看,扔了,浪费了时间。

人们在他们的工作上也挺有意思。赚了钱,又花了钱,到最后死了,留下了子孙,子孙亦如此,千年不变。原理不变,但内容却变了很多,以前是农业,后来时工业,再后来是信息业,人们也是从农田,到工厂,再到家里坐着。经济学家说,这是消费与收入;社会学家说,这是人口工作的转移,人民说,这是社会的变迁。

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它甚至包括农业,工业,总之,是为他人服务的。亲爱的中国同胞们,请将生产线交给机械吧,请将体力话交给机器吧。这个国家需要的,是动脑科研的人。

这些人太愚蠢,吃东西为什么要去饭店,买东西为什么要去超市,叫朋友为何去迪厅,买菜为何要去市场,戴上头盔吧,你将在虚拟世界看到你要的一切。在现代的社会,人们用的最多的还是眼睛,但不久,你将直接用你的脑,戴上头盔吧。

国势

父辈是那么的强势,就像这改革的春风,吹过中国的肌肤。但他们又是那么的脆弱,迷失在无法控制的燎原之风中。他们在中国建了六百多座城市,他们分化成七亿的农民,一二亿的农民工,几亿的个体户,几百万的官员,军人,老师,几千万的国家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将自己的子孙赶进学校,并用大把的钞票来养活他们,父辈用建设和污染毁灭过去,他们将世界的风暴移到中国。

不管是牛根生的不让外资控股,柳传志,TCL的杀出去,还是华为的自力更生,国美的资本市场,国企的改革浪潮。更不论是无数转型的趁机而上的官僚商人,还是搭乘老外的东风,国家的松动,或是民众的消费,新的技术,大把的钱冲击了一切,眼花缭乱。

到经济危机的今天,中国像拔苗助长的禾苗,又像是雨后的春笋。两派意见其实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交战。如果两者都是,也不能糊涂,健壮的肌肉血骨在哪里,*生蛆的地方在哪里,药往哪里下,不能错。

且不论雨后的春笋,单说这国势为什么是拔苗了。

父辈用能源与水泥钢铁开路,并将这一套教给了我们。纵观全球,美国人正在用信息与科技开路,日本韩国台湾人用管理与实验开路,欧洲人用科技与资本开路。不可持续的开路是有尽头的,欧美有失去的二十年滞涨,日本也有失去的十年,眼前的中国难免不会像东南亚,南美洲,也有个停滞。这样的危机是必然的历史,而父辈的作为是将这种危机的时间缩短了,而他们如果继续下去,便是将这种延长危机的转机逐渐的消灭了,这种转机可以延长此危机的爆发点。我希望这种骇人的言论不会成为事实,但我可悲的发现,他几乎就成真。我记得自己在汶川地震的前一周写过一篇博客,内容大致是日本有日本沉没,我们中国可能也有个沉没,不想一周后就是地震。

我之所以如此想,是因为我眼中有个未来的轮廓与想象,而这便是父辈所创造的一切呈现给与我的,我看的报纸书籍,上的学,看到的这个城市,长大的每一种现象,均是他们所赐。

任何东西都可以轻易撕裂这片国土,无论是美国的威胁,疾病的威胁,内乱的威胁,还是其他的威胁。美国的威胁,便是他作为高科技绝对领先者的威胁,他的优势扩大到更大的地步,中俄于其眼中难免如现在的朝鲜伊朗一样,连个导弹也不许发射。国人对于高科技向来缺乏敏感性,如今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像英国一样,全国布上摄像头,像美国一样监控全球的信息(看电影《杀人手机》,《生化危机》《变形金刚》等,无不是领先的杀招,看看googleearth,discovery,nasa,素不知南海一片依旧是火药桶,这就是战争威胁)。疾病的威胁不需说,如空气疾病,禽流感,猪都感冒,地下工厂,奶粉之类,我国的卫生机构,想必也更不需说了。内乱的威胁,便是如前所述不可持续的停滞,发展一旦停滞,后果自明(很大程度叫经济威胁)。其他的威胁,比如地震,温室效应的海平面上涨,珠峰的积雪融化问题(即水的问题,很大程度是污染的问题),粮食问题(听说种粮所需的磷矿等都是要涨价的,干旱,土壤减产等)。

如果国人不明白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沉迷在工业时代的思想,如果继续用能源与水泥钢铁开路,继续将管理弄的一团糟,将科技抛弃,不思改变,一切将皆休。

我们将拭目以待,这个国家最明显的改变,好坏人皆知。而我本人,将尽自己所思,一一道来。此文未完,有后篇。

周恩来的童年

之所以把此文放在《未来中国》,是因我认为,在未来的中国里,依旧需要如下一般的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在高科技的未来,人性,社会不变态。

这是我看的周恩来的传记。以下我只写写周恩来幼小时的家庭生活等情况。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些革命老前辈的传记,这也是父辈教我的。比如毛周邓等。提到这些革命事迹,我发现在凤凰网上还是比国内的要专注和关注。这或许就是香港台湾人与大陆人的不同,总感觉他们比国人更国学了,从繁简二字体中就可见一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生在淮安,即京杭运河,淮河交汇处,自古出韩信项羽吴承恩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师爷家庭,有慎思明辨,缜密周全的传统。像我们这样80后的人,还可以见到他当初的情形,都是一大家子的人,有父亲一系好几个伯伯叔叔,有外公那一大系,说不得还有奶奶爷爷那一大系,我自己出生的家庭就是如此,所以得以看到周恩来在他众位亲戚中的背影。(在此,我要对那些90后和一些城市里的人感到难过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出自己的天地,脱离了亲戚,我却是渐渐感到孤独了,就像90后,这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无能了。反观周,也许在他后来东渡日本之时也有他的孤独。

这一大家子里,周的祖父周殿魁死于1897年,他是淮安的师爷,他膝下有老大贻赓,老三贻奎,老四贻涂。周的父亲是老三周贻能,他也是师爷。贻赓在外地谋生,贻魁偏瘫,贻涂得了肺痨,死后无子,丢下个陈氏,于是在周恩来1岁时过继过来,由陈氏抚养。陈氏遂成了周的嗣母。

故周恩来有两位母亲,他生母小名冬儿,又因在万家排行十二,所以叫万十二姑,她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贤惠能干。她父亲叫万青选,住在江西南昌,后在淮安清河县做了30年知县。他母亲还生了周的弟弟。

周由他嗣母陈氏养大,陈氏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遂很少出门,与周恩来相依为命。陈氏自幼喜欢诗文书画,学识广博,有文学修养,且她父亲是个秀才,精通医术。陈氏在周四岁时,便开始教育他。认字,背唐诗。5岁后周在家塾读书。回家后,他嗣母给他讲历史,神话故事。1904年,即周6岁,随父母弟弟,嗣母搬到清河县外祖父万青选家住,万青选早在周出世不久就病逝了,留下大家子的人,满屋子的书,尽是诗词歌赋,通鉴野史,小说。周遂在这万家的家塾里,自8…10岁看小说,西游记是他第一部读的小说。周爱诗,善与人交往,爱交朋友(如果不是这样的家庭,很多人是相反的。)所以他的童年是比较快乐的,与外祖父家的同辈孩子也相处很好。(这其中,无穷的乐趣,又岂是这样大家子外的孩童所能体会的。它对人的影响又岂是其他所有的所谓教育能够给与的馈赠。)

周还有一个乳母,叫蒋江氏,勤俭朴实,行善积德,是个乡下妇女。周常去她乡下家中玩,结识了很多贫穷人民的儿子。(这样的馈赠,这样的教育比世上任何教育都可贵。)

所谓“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的确是金玉良言。在欢乐的同时,也有痛苦。这样的家庭不可避免,像那个同时代的家庭一样,开始家境破落。周恩来的父亲老实,胆小,能力较差,家庭渐渐靠借债度日。他外祖父又是一大家子人,故纠纷是经常的事。周的生母带着周恩来常去排难解纷。周从中学到了很多本事。但其生母也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而又愁闷,得肺疾一病不起,在1907年春去世,年仅35岁。他父亲也到湖北谋事去了。

所谓祸不单行,他嗣母陈氏因为性格好静,身体渐消弱。1907年夏周陪她在陈氏的家乡江苏宝应县治病,住在堂舅家,可见是寄人篱下了,那时周还记得她母亲讲韩信的忍辱负重。1908年夏陈氏被肺痨夺去性命,给周的打击最大,后写有《念娘文》。周遂带着2个小弟弟,护送灵柩回淮安。

此时周10岁,从此周开始当家了。那时周家已债台高筑,周恩来每每要强装笑脸继续典当东西借债度日,还要磕头,内要管柴米油盐,外要应酬,非常困苦。幸好他伯父周贻赓早有耳闻,常与他书信来往。

他伯父见他聪颖,机敏,遂决定带他到东北生活求学。此后一生中,周再也没有回到淮安,就像每个人的童年一样,永远的说再见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