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骸市作为尼福尔海姆的首都,政治,经济与科技中心,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无数的“石子”在这里落下,激起的涟漪将科技与文明的革新推往全世界。
“雾”的改革。
如果说电与火撑起了人界的科技,那么,尼福尔海姆的科技树,生长于“雾”的土壤中。
而这,催生了无数对于“雾”的研究机构。
特别是,政府建立的“研究所”。
这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研究所,或者说,这是学术氛围最浓厚的机构。
但这一天,阴霾不再局限于空气与机械之中。
它,爬上所有研究所学者的脸。
在宏观层面上百年不变的雾气,在无数纪元之间,几乎可以说是“均衡”的雾气,移动了。
在一个平凡的瞬间,有人还在为资金担忧,有人还在想着作用业的时候。
在鸽子啄食着广场中央的麦粒之时,在军队做着日常的训练之刻。
毫无征兆,毫无预示,毫无规律的,汇聚了。
像任性的孩童用手中的树枝拨动着湖水,在百公里为尺寸的地图上泼墨作画。
来不及反应。
惰性的雾气像突然发疯的雄狮,在整个世界之中咆哮。
漩涡。
无数的灰雾像邀功的将士,如冲锋的野蛮人,嘶吼着冲刺,向某个在地图上微不足道的点集结。
远方的雾气还好,以雾骸市为中心的一圈,雾气挣脱了机械的束缚。
司机惊恐的看着燃烧的雾气从发动机中钻出,将引擎盖掀的粉碎,带着火焰与车体的碎片冲向天空。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化为奔流的阴霾从街边的路灯和电话亭中爆裂而出,汇入早已化为洪水的雾气潮流。
手机,电脑,照明设备……几乎所有以“雾”为能源的设备,在同时失效了,唯有深埋地下的电缆得以幸存。
人们惊恐的求助于官方,但所有的信号像泥牛入海一般在空中消融,化为最为初始的“雾”。
研究所之内乱成一团,没有人关心那摇摇欲坠的动能实验品,亦没有人关注疯狂闪烁的照明系统,以及刺耳的警报。
从刚刚毕业的见习研究者,到资深研究员,所有人离开了原本的位置,死死盯着唯一一台做出警报的机器。
“气象仪”
原本专门为预防极端天气,用来观测大范围自然灾害的仪器,一反常态的做出了迅速到不属于这个观测尺度的变化。
风暴。
自然界的风几乎不会对“雾”造成影响,但这小小的“几乎不”,在以一个地区为尺度的范围下,也变得极为可观。这也是“气象仪”的主要原理。
在数百年的研究之中,学者早为此研发了数套成熟的算法,虽然中期的气象预测仍然因所谓“混沌理论”而迟迟没有突破,但在经过数代“雾法师”们的改造及优化,堪称恐怖的算力使短期的气象预测达到几乎“百分百”准确。
研究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一套经过数百年研究和实践的系统的准确性,但此时超出常理的景象在他们眼中发生。
“风暴”降临了雾骸市。
毫无征兆的,体量超出历年所有观测记录的“雾”,在一个瞬间汇聚在了这座城市。
研究者捏了一把自己的大腿,疼的,这不是梦。
窗外的混乱还在继续,但研究者们发现,风量,竟然还是正常的标准。
这古怪的现象让研究者们发了疯一样的讨论,查阅,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