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沙陀人被迫从甘州迁徙到河外。一路上沙陀人拖家带口,愁眉苦脸地向河外进发,所有的沙陀人都感到恐惧,沙陀族是游牧民族,在荒凉的河外,即使不被吐蕃人杀死,也会被饿死困死。
河外最大的问题是缺水,从而导致物少草稀。元和3年(公元808年),眼见着人饥马瘦,做为首领的朱邪尽忠也是无可奈何,这里连老鼠、昆虫、草根、树皮都快吃光了。一天,朱邪尽忠的长子朱邪执宜愤怒地对他说:“我们本来世代都是唐朝的臣民,不缺衣服和食物,现在被吐蕃人逼得没法生存,不如拼死从萧关东归大唐,总比待在这里亡族灭种强得多!”
其他将领纷纷附和,于是朱邪尽忠才下定决心和众将商量东归,计划路线是先沿着西倾山(今青海省东南部,位于青藏高东南部边缘,属于昆仑山系东端的支脉)往东,接着沿洮水(今甘肃省黄河支流洮河)谷地往北到石门关(今宁夏固原),然后直奔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唐朝振武军地盘)关塞。随后大家把多年积蓄都拿出来,炙肉美酒痛吃豪饮,饱餐一顿大醉而眠。第二日,男人厉兵秣马,女人收拾行装后,早早休息,养精蓄锐。
第三日,将士上马,妇女小孩上车,沙陀三万多人整装而发。朱邪执宜率5000敏捷善攻的青年为开路先锋,朱邪尽忠领5000剽悍壮汉殿后,朱邪尽忠的弟弟葛勒阿波带领其他将士居中策应和护卫妇女与小孩。朱邪执宜一路纵兵杀戮报复,见到吐蕃人更是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对于青稞、小麦、马、驼、羊等粮食与牲畜能带则带,不能带的即刻毁掉或杀死,金银首饰等值钱的东西也是迅速剽掠一空,然后领路狂奔。
吐蕃各路信使飞马报告吐蕃赞普,赞普赤德松赞一听就明白沙陀人是要去投奔大唐,又是愤怒又是惊惧,当即派内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论莽热率各路骑兵紧急追击,号令沿途官兵积极堵截,务必将沙陀人消灭干净、一个不留,金银美女谁抢归谁。沙陀女人个个身材健美,**,贪财的吐蕃将士不免春心大动,蜂拥而出。
沙陀人一路上边走边战,尽管吐蕃人多势众,但是沙陀人以一挡十,张弛有度,经过大小几百次战斗,沙陀人已经人困马乏,疲惫到了极点,生存的渴望让他们顽强地继续走下去。这一日终于快到石门关了,只要攻破石门关就可以直奔灵州关塞,朱邪执宜率队飞抵关口,刚展开攻击就收到族人求救的口信。
第二章 沙陀的兴旺
原来,吐蕃人正计划在石门关彻底消灭沙陀人,一路逼迫沙陀人到石门关,好来个关门打狗。朱邪尽忠决定就地驻扎抵御,一边等摸清情况再行动,一边等待儿子的进攻石门关的消息。吐蕃人发动了多次猛烈地大规模攻击,沙陀人在朱邪尽忠的带领下始终如岳如山屹立不动。论莽热见不能突破沙陀正面的军队,仗着兵多将广,从两侧分兵沿两翼冲击沙陀军队中间的老弱病残,沙陀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纷纷拿出武器和吐蕃人战斗,但是攻击力有限,葛勒阿波忙于应付情况十万火急,于是派人飞报朱邪执宜救援。朱邪执宜接到报告后,一面督促将士抓紧时间克关,一面分兵绝尘而去。等到达战场一看,自己族人已被敌人包围,只是敌人包围圈的后方还比较稀薄,朱邪执宜立刻领兵冲击,不久冲出一个大缺口,葛勒阿波见朱邪执宜到来,心下立宽。
朱邪执宜呼叫葛勒阿波去驱散右翼敌人,自己在左翼来回绞杀,不久左翼敌人溃散而逃,旋即协助葛勒阿波驱散右翼敌人,然后三人合兵一处并力冲击,吐蕃人不能抵挡,加上两翼溃兵影响,不得不后撤几十里整顿休息。得此喘息机会,葛勒阿波说:“石门关易守难攻,进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坚持到天黑,我们三人带兵分路突围”。朱邪尽忠思虑再三,说道:“这样我们的妻子儿女将无一幸免,而且这里都是吐蕃人的地盘我们逃出去也没有办法生存。妇女小孩一定不能丢下,这是我们沙陀人的未来”。朱邪执宜本也不同意分兵突围,听了父亲这番话后,便建议道:“我们不如将计就计,石门关敌人兵少,必畏惧不敢出,我们一边攻击石门关,一边背靠石门关抵御吐蕃人进攻,这样后背和两翼就免受冲击,只要一攻破石门关就能逃出去。左右是个死,不如赌一把,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后朱邪尽忠同意了这个方案,同时叮嘱儿子:“你一定要攻克石门关,全族的性命都在你手上了”。朱邪执宜尽力宽慰父亲,队伍才开拔出发。朱邪尽忠领军殿后,徐徐向石门关后撤,论莽热见沙陀人中计,暗暗高兴,守石门关的将军经验丰富,士兵战斗力也最强,石门关自是万无一失。一边督促将士正面佯攻,一面布置各路军队环环包围,务必不让逃走一个沙陀人。不久依靠山险终于将沙陀人围个水泻不通,插翅难飞,然后发起总攻,论莽热估摸着天黑前就能结束战斗。朱邪尽忠牢牢稳住阵势,拼死抵抗,浑身血人一般,不知受了多少刀伤箭伤。葛勒阿波中间策应,补缺两端。朱邪执宜一方面督促攻关,一方面为了减轻父亲防守压力,常率队反冲击,横冲直撞,不可抵挡,只是吐蕃人密密麻麻,杀不尽杀 。
快到天黑了,吐蕃人攻击更急了,朱邪执宜见还未破关,暴跳如雷,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朱邪执宜带队杀回阵中,葛勒阿波立时补住缺口。朱邪执宜翻身下马,跳跃而上,护卫紧随其后呼号而上。后面将士纷纷倒下,自己也身中数箭,朱邪执宜咬牙切齿,怒目圆睁强忍着痛楚终于跳进内墙,一把胡刀上下翻飞,把将守关的吐蕃将士杀得鸡飞狗跳,哭爹叫娘。后面沙陀兵见隙一拥而上,将守关的吐蕃人驱逐得干干净净。朱邪执宜立即派200骁骑搜寻追杀守关逃兵,然后带领将士反杀回去,沙陀人陆续进关,同声欢呼,声震四野。吐蕃人为之气夺,论莽热扼腕而息,愤懑不已,大骂守关将士狗屁不如。
葛勒阿波组织族人进关,朱邪尽忠继续正面抵挡进攻,朱邪执宜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纵意驰骋,来去如风,将吐蕃阵型冲得个七零八落,再加上天已经黑了,士气低落的吐蕃人看不真切又怕误杀自己人,于是四散溃逃。等朱邪执宜整顿兵马回来的时候,朱邪尽忠已经气息奄奄,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完整的肌肤,他一直不肯瞑目,他在等着儿子回来。见到朱邪执宜后,他嘱咐朱邪执宜:“我的好儿子呀,你一定要,一定要把我们的族人安全地,地带到灵州去啊……”
朱邪执宜呜咽答应,朱邪尽忠再没有什么牵挂,微笑而去,他一定在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他信任他的儿子。沙陀人见自己的族长走了,都忍不住痛哭起来,舜间风云为之变色,大雨滂沱,所以的将士忍不住悲号而歌。古老的沙陀民歌夹着暴风雨传到很远远的地方,他们在告诉世人:我们向往着和平,残暴的敌人夺走了我们的美丽的草原,让我们颠沛流离,但是我们绝不屈服,敌人只能消灭我们的肉体,消灭不了我们的灵魂……
经此一战沙陀人死伤大半,能参加战斗的只有几千人,朱邪执宜也箭伤迸发,不能上马。休息几个时辰后,沙陀3000将士拥着朱邪执宜,带族众一万多人连夜出发,留下葛勒阿波率队坚守石门关。吐蕃人不甘心失手,仍还想继续追击,天亮后重新组织进攻,葛勒阿波带领沙陀人誓死抵抗,石门关几度易手。等葛勒阿波的部队被打散的时候,沙陀大队人马已经走远,吐蕃人无奈郁闷西归。沿途守军不时攻击沙陀人,只因将伤兵乏,不得不狼狈地边战边走,真是虎落平原被犬欺,大小经过数十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灵州关塞。朱邪执宜清点兵马,还能参加战斗将士只有2000多人,战马只剩700多匹,所有族人不到一万人。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一天,范希朝(振武军节度使,当世名将)正在阅读兵书,想着如何再大展宏图一翻。突然听到部将报告说沙陀人来投奔,不由地哈哈大笑,暗想真是天助我也,立即整好穿戴,兴高采烈地率领部队出关迎接。范希朝立即上报朝廷,为国为己也要力劝朝廷收留沙陀人,直把收留沙陀人的好处只吹得天花乱坠,百利而无一害。朝廷本来顾虑沙陀族经常反叛,难以降服,但在范希朝怂恿下不免改变主意,密令范希朝严加看管,然后安排沙陀人在盐州(今陕西定边)居住,设阴山都督府,任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隶属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不久,葛勒阿波也率残部700人投奔了灵盐节度使范希朝。
同一年,朱邪执宜到长安拜见宪宗,宪宗亲自接见了朱邪执宜,对他父子拼死带领部族回归唐朝表示嘉奖,授朱邪执宜特进,金吾卫上将军,赏赐了很多金钱、衣物和马匹,范希朝也私下给了朱邪执宜不少好处,购买了很多牛羊资助他们,而且任由他们在盐州自由放牧,修养生息。朱邪执宜感激涕零,恨不得掏心掏肺给范希朝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范公也。从那以后,只要灵盐军有征讨,朱邪执宜就带领沙陀人跟随范希朝出征,没有不获胜的。从此,灵盐军更加强大,边塞其他胡人没有不畏惧的。流散各处的沙陀人听说盐州的沙陀人在朱邪执宜的带领下好生兴盛,于是纷纷前来投奔,沙陀人的势力越来越强盛。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六月,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但因为灵盐的沙陀人发展太快,边境的粮价暴涨,又因灵盐临近吐蕃,怕范希朝走后没有人降得住沙陀人而造反,于是同时下诏范希朝把沙陀人也带走。范希朝正是求之不得,精选铁骑一千二百人,号“沙陀军”,亲自率领。其余沙陀军民安置在雁门关外。当时的雁门关外只有三个州,一个是朔州,一个是蔚州,一个是云州。
朱邪执宜率部驻扎在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位于云州与朔州中间),世人都称他们为“阴山北沙陀”。其余的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黄花山上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南山脚下的土地肥沃如膏。最让朱邪执宜高兴的是繁峙旧城西的天王村里的天王祠,规模宏大,香火不断。他听当地老百姓讲,当年李靖征讨突厥大获全胜,使这里的人民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李靖去世后,这里的人供奉李靖的神像,李靖的故事一直在群众中流传。朱邪执宜非常崇拜李靖。进祠拜过神像后就把都督府设在了李靖原来居住的国公府,至于其他军民人等,就被分配到周围搭帐篷建家园,开始了男耕女织与游牧相结合的新生活。安居在河东(河东,在地理上可以粗略地分为代北和晋南。代北地区,顾名思义指代州以北的地区,即云州,朔州,蔚州等地,大致范围为今天山西北部和河北省蔚县以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代北地区,毗邻游牧民族聚居的北方大草原,横跨农牧分界线。其中云州、朔州一带是塞外游牧民族进入山西乃至中原的孔道。代北不仅是游牧民族南下孔道,也是各民族杂居之地)的沙陀族发展极快,以至于唐要设立十府来安置他们。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唐宪宗命令河东节度使范希朝等四军*镇州王承宗,沙陀军随范希朝出征,木沟刀一战朱邪执宜率700骑为前锋,横贯敌阵,所向披靡,朱邪执宜因功升任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刺史 。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回鹘遣兵渡漠南(漠南,戈壁以南,位于现在蒙古国南部的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等三个省份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浩特一带),打算从柳谷(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进攻吐蕃。唐朝惧怕回鹘侵扰边疆,于是派朱邪执宜率领军队驻扎在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以防范回鹘南下。
进入河东之后,由于沙陀族的勇猛善战,朱邪执宜深受唐宪宗的器重。每次打仗,宪宗总会优先考虑征调沙陀骑兵出征。朱邪执宜对宪宗也是忠心耿耿,为感谢朝廷的恩情,每次参战,总是竭尽全力,深得宪宗信任。
第三章 唐宪宗削藩(1)
唐宪宗李纯,是唐德宗的长孙,唐顺宗长子。宪宗自幼遭遇战乱,自身的家庭关系也很混乱。他的母亲王氏曾是代宗(宪宗的曾祖父)的才人(封建妃嫔的称号),也就是说他母亲曾经是他曾祖父的小老婆。另外宪宗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被他的祖父德宗收养为儿子,这样他的兄弟又成了他的叔叔。
宪宗自己的婚姻关系也不一般。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时为广陵王的宪宗娶了郭氏为妻。郭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女,郭氏的父亲是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代宗长女升平公主。由于郭氏的母亲是代宗长女,这样算来,郭氏与顺宗是姑母。他们成婚后,时为皇太子的顺宗因为郭氏母贵,父、祖有大功于王室,对这位儿媳表示出无比的宠爱。宪宗自己对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为,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时,也就是他们婚后两年,郭氏就生了儿子李宥,此即后来的穆宗。
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四月六日,宪宗被册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代理为监国。八月四日,宪宗得父皇传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这一年,宪宗28岁。
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威,积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朝廷设置军镇,本来是为了保卫边境和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却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兼任负责军需的支度使和管理屯田的营田使。
玄宗天宝后;又兼任所在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后,天下分为15道)采访使(监督管理州县的官名,后改称观察使);最终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时称";节镇";。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举荐,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的官员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都听命于节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 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军镇,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