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分钟到十点钟的时候,陶学伟教授准时的来到了教室里,他并没有带课本和教案,只带着一个硕大的茶杯走了进来。
本来还有些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就安静了下来,由此也可见,陶学伟非常受学生们的尊重。
陶学伟的个子中等,清清瘦瘦的,留着一个分头,脸上戴着一副硕大的黑边框眼镜,穿着非常朴素,衣服显然还是八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款式,现在来看,显然已经落伍了。
不过,陶学伟的精气神却非常好,脸上洋溢着淡定、自信的笑容。
陶学伟站在讲台上,首先环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同学,但由于教室里的人太多,陶学伟并没有看到陈明宇,他微微一笑,说道:“在开始上课之前呢,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说:‘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爸爸说。儿子把猪肉放回冰箱后,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这就是咱们家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来源’。”
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
等大家笑声停下来之后,陶学伟微笑着问道:“同学们,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陶学伟的话音一落,贺刚就生怕别人抢了先一样,扯着嗓子叫道:“银行是通过利息来赚钱的!”
陶学伟把目光看向贺刚,刚想开口,突然看到坐在贺刚旁边的竟然是陈明宇,眼睛里不禁闪出一抹惊讶的神色,不过他很很快又恢复了淡定,并没有开口跟陈明宇说话,只是微笑着对陈明宇点了点头。
陈明宇也对他微笑点头做了回应。
陶学伟说道:“贺刚同学刚才说的没错,银行就是通过利息来盈利的,如果再说的准确一点,银行其实是通过利息差来盈利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存进银行一百块钱,利率是5%,而银行把这一百块钱贷给别人,利率是10%,这其中的利息差就是银行赚取的利润。”
说完这段开场白,陶学伟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经济人假设”这五个大字,随即又转过身来,说道:“今天呢,我跟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经济人假设’这个概念。首先呢,我还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位妇人在纽约的多家报纸刊登了一美元卖宝马车的广告,看过这则广告的人都不相信,因为一美元是不可能买到一辆宝马车的,他们都认为,这肯定又是什么公司刊登的‘欺诈性’广告吧。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但是没有人给这位妇人打电话。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吉姆看到了这条广告,他相信了这条广告,便按照广告上的电话给那位妇人打了过去,然后满怀希望的带着一美元去了那位妇人的家。吉姆问:‘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妇人说:‘因为我丈夫去世了,他的所有资产都是属于我的,只有这辆宝马车是属于他留给情人的。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进行拍卖,拍卖所得的钱全部属于他的情妇,所以,一美元已经足够了。’很快他们就办好了手续,吉姆只花了一美元,这辆宝马车就属于他了。”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陶学伟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然后接着说道:“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经济人’,这是经济学中最根本的一个假设。可以说,整个经济学大厦就是在建立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的。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是雪恩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作为个体,无论出于什么地位,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大动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就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吉姆,他很乐意用一元钱去购买一辆宝马车,而不在乎卖车的那位妇人是不是亏钱,这是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那位卖车的妇人,为了报复她老公的情妇,利用她老公遗嘱的漏洞,把宝马车以一美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同样是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这儿尤其要说明一点,利益最大化并不单单指金钱上的利益最大化!”
听完陶学伟这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坐下下面的陈明宇感到很有收获!
虽然陈明宇上一世做生意做的还算是挺成功,对如何做生意自然是很有研究,但经济学也算是有些了解,但是他对经济学的这种了解主要是他通过在商海中的打拼,通过实践获得的,但却没有什么理论基础。
就像陶学伟刚才说的“经济人假设”这个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陈明宇就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经济学理论看似对做生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实际上在做一些重要决策时候,在潜移默化中,这些经济学原来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
尤其是陈明宇现在已经决心在官商两界两栖发展,尤其是以官场为主,商界为辅,而且还处在这么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好好学习学些经济学知识,便更加显得重要了。
这也是陈明宇要来青江学院报名函授的主要原因。
陶学伟还在接着讲:“在经济学家眼里,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即不懈的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根据这个假设,显然,所有的经济人都是自利的,每个人都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身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若干不同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种机会。但是,自利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私。我举个例子,一个虔诚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也把自己的这个愿望付诸了实践。在他人因为得到了帮助而感到幸福的时候,他自己也得到了幸福。在这个例子上,这个教徒去帮助别人的动机是从自己的幸福最大化来出发的,这说明他是自利的,但却不能说他是自私的。”
陶学伟接着又从另外几个角度给大家讲解了“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幽默,而且还不时的夹杂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让大家既听得津津有味,有听懂了这个知识点。
陈明宇也不禁暗自感叹,自己这位表叔讲课确实是很有一手!
另外,陈明宇还发现了一点,那就是陶学伟在讲课的过程中,先后说了五个小故事用来举例子,但无一例外的,这五个小故事的主角全都是外国人,背景也都放在了国外,而没有一个以国内的人和事为背景的例子。
如果以跟容易让学生们来理解的角度来看,陶学伟如果以国内的人和事来举例子,自然会让学生们更加有亲近感,也或许能理解的更加深刻。
但是陶学伟却故意没有这么做。
陈明宇暗自猜测,陶学伟之所以这么做,或许是因为他对意识形态领域还有些忌惮,虽说自从邓公南巡讲话之后,全国已经开始明确了抛开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全心全意的发展经济。
但是,意识形态领域仍然是每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的,毕竟大运动过去才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陶学伟这个年龄的人都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必然是有着深切感受的
远的不说,就在几年前,还有不少乡镇的民办企业老板,担心背上“投机倒把”的罪名,自愿的把辛辛苦苦创办起来的企业交给了政府或者是集体,这些民办企业老板所担心的,也正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桎梏。
至少,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人们想要完全摆脱意识形态领域的束缚,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大约一个小时后,陶学伟的课讲完了,学生们意犹未尽的陆续离开了教室。
贺刚还在因为陈明宇之前对他的讽刺而耿耿于怀,此时便激将道:“同学,你的经济学理论不是很好吗?敢不敢去跟我们陶教授去讨论讨论?”
陈明宇根本懒得理他,对他的挑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
这时候,陶学伟走下讲台,对陈明宇招了招手,笑眯眯的说道:“明宇,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贺刚见陶学伟竟然陈明宇认识,不禁又惊诧的看了一眼陈明宇,觉得这个人还实在是有些深不可测,便不再敢发起挑衅,拿起自己的课本,跟陶学伟和苏月雯打了个招呼,灰溜溜的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