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华夏春秋闪烁 > 第1050部分(第1页)

第1050部分(第1页)

“向俄罗斯宣战吗?”杨利威这次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如果与俄罗斯宣战的话,那么中国就至少需要在中俄边境地区,以及中亚,西亚地区部署超过50万的地面部队,这对才开始战争动员的军队来讲,压力还真不小!

“宣战是政府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除了授予王昌金上将更多的权力,让他指挥欧洲战场的战斗之外,恐怕就只有战略轰炸这一种选择了!”

“那我把这一意见报告给中央,但是到底要不要进行战略轰炸,我们还是要听政府的指挥,当然,现在可以去修订我们的战略轰炸计划,目标区分与选择工作也必须马上开始!”杨利威也知道没有了别的选择,“好了,现在我们能做的恐怕就只有等待了!”

很快,由王昌金上将提交的关于欧洲战区的形势报告,以及对未来作战计划的修改报告送到了总参谋部。杨利威在拿到了这份报告之后,与总参谋部的主要军官进行了商讨,最终全盘通过了王昌金的意见,并且授予了王昌金全权指挥欧洲战区作战的权力。

此刻,鲁毅正坐上回家的轿车。在征得了医生同意之后,鲁毅终于拿到了出院通知。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可以再次返回军队,虽然医院方面同意让鲁毅出院,但是要求他必须在家静养三个月,并且派了两名医生,三名护士专门照顾鲁毅。也就是说,鲁毅只是换了个环境,不用留在医院,而回家之后,他仍然得继续进行治疗。而鲁毅并不知道,此时欧洲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七章 战争泥潭

第七章 战争泥潭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国在欧洲大陆采取的战争政策一直是个迷团。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不可能放弃欧洲大陆战场,这是牵制美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好地方,而且欧洲各国有持久作战的能力。但是,中国也绝对不可能在欧洲战场上投入太大的力量,毕竟这里远离中国本土,也不是战争的主战场。那么,到底中国在欧洲大陆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而这个问题,即使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的几十年之间,仍然争议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与俄罗斯开战,道理很简单,在战争初期,中国的重点是放在太平洋与南大西洋上的。而在整个战争头一年的时间内,中国一直存在着兵力不足的尴尬情况。如果匆匆与俄罗斯开战的话,那将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面战争,其投入的兵力不会少于上一次中俄之战。因此,在完成重点战场的战斗,并且获得充足的兵力之前,中国在对俄问题上仍然是比较克制的。

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虽然已经有意识的开始加强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并且修改了预备役部队的训练方法,以求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扩充军队。但是,不管怎么说,预备役部队仍然是预备役部队,要其达到正规军的作战能力,需要很多的时间。而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解放军的兵力只有120万,其中陆军35万,海军35万,空军30万,天军15万,另外还有5万文职人员。从本土防御,以及保护中国势力范围这个职能上来看,这120万军队是足够了,但是要应付大战期间的作战行动,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中国在战争爆发之后,必然存在着一段兵力空白阶段。当然,这个问题谁也无法避免。美国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兵力也只有110万左右,比中国还要少一点!而这也是中美在战争最初的一年之内并没有爆发多少次大规模的战斗,反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一些次要战场上的主要原因了!

拿欧洲战场来讲,美国大力支持俄罗斯,甚至迫使北欧三国做出让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让中国把精力放到欧洲战场上来,以减轻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同时,迫使中国更加注重大西洋方向上的问题,而这正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如果中国舰队远征大西洋的话,那就落入了美国的圈套,战争可能因此而发生逆转。而中国高度重视欧洲战场,想方设法的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抵抗俄罗斯的入侵,其目的自然是要欧洲国家具备独立的战斗能力,减轻在欧洲的压力,同时好将注意力放到太平洋战场上来。

可见,欧洲战场是中美两国斗智斗勇的地方,虽然对两个国家来讲,这里都属于次要战场,但是对整个战局来讲,在战争的头一年,如果谁输掉了欧洲战场上的战斗,那么谁就极有可能输掉整场战争!

既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战争的双方就不会仅仅是中美两国。而在战前,中美两国都有着自己广泛的同盟体系,因此,当中美相互宣战之后,双方各自的同盟国也纷纷加入了战争,而这才能够将这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首先在中美洲与南美洲地区挑起了争端,而焦点放在了哥伦比亚。这是一个中美之间的老战场了,在上百年的时间内,中美两国在围绕着哥伦比亚问题上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其中一次还差点酿成了大规模战争。对美国来讲,南美洲就是他的后院,这是关系到美国安全的地区。比如,中国如果控制了整个哥伦比亚,就能够轻易的封锁巴拿马运河,到时候,美国太平洋与大西洋这两大舰队就将被完全分割开来,无法相互支援,只能够独立作战。而中国的三大舰队则可以相互支援,连成一线。因此,美国在战争初期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从新控制南美洲,至少要将中国赶到阿根廷去,避免中国威胁巴拿马运河,所以,在战争的初期,美国就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北部美控区内集结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哥伦比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以限制中国在南美洲的扩张!

比起美国积极的准备工作来,战争初期,中国的目标是放在太平洋,欧洲以及非洲地区的。对中国来讲,此时巩固太平洋上的优势地位,以及完全确立在印度洋的统治地位,所以,中国并没有多少精力来照顾南美洲战场上的问题。而中国为了减轻压力,在答应向阿根廷提供一大批新式武器的生产线,并且提供技术工人协助阿根廷自己生产武器装备之后,让阿根廷承担起了南美洲战场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军队则解脱了出来。

可以看出来,美国在进攻哥伦比亚之前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而中国则几乎没有什么准备,反而将原本部署在哥伦比亚地区的2万部队调了出来,部署到了非洲地区去。在这一增一减的对比下,哥伦比亚的局势已经相当的危险了。

美国进攻哥伦比亚的决心是异常坚决的,而其投入的兵力也非常的强大,但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美国考虑掉了一点,就是哥伦比亚的国情决定了,这里必然会成为美国军队深陷的一个泥潭!

即使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哥伦比亚都算是相当落后的国家,而落后国家的特征表明,哥伦比亚国内缺乏有效的交通道路设施,缺乏足够的可以用被军队利用的基础设施。而现代化战争是严重依赖于交通设施的,仅仅这一点,就注定美国无法在哥伦比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为简陋的后勤保障设施,根本就无法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而在哥伦比亚以山地和丛林为主的地理条件下,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而在面对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时候,美军如果采用小分队作战的方式的话,那么危险系数更大!

所以,在美国入侵哥伦比亚的时候,他们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哥伦比亚是一个不可征服的国家,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个道理,西班牙人在这里失败了,随后的法国人在这里也失败了,接着美国人也将在这里失败。大战开始之后,美国急于保护巴拿马运河,扩展在哥伦比亚的控制地区,这并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如果换着中国在美国的立场上,肯定也会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海上生命线。但是,美国却采取了一种错误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中国降低了对哥伦比亚的控制之后,美国完全可以以帮助哥伦比亚获得独立的办法来赢得哥伦比亚的支持,最终和平演变这个国家,而避免陷入战争的泥潭。但是,美国人没有这么做,因为也没有时间让美国这么做。因此,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十多年,中国重返哥伦比亚,在美国的咽喉下面订上了一颗钉子,这确实是有显见之明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也只有通过入侵的办法来控制哥伦比亚,但是在入侵之后,要想成功的站稳脚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正是因为美国入侵哥伦比亚,导致最先跟随中国向美宣战的不是阿根廷这些铁杆盟友,而是哥伦比亚南方政府。哥伦比亚南方政府在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美抵抗之后,立即就向以阿根廷为首的南美合作组织发出了请求,希望得到这些国家的帮助,并且按照同盟条约,要求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家向美宣战。

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向哥伦比亚提供的安全保证是双重的,一是在中国的同盟国条约中,明确规定了任何一个同盟国成员如果遭到入侵的话,别的成员有义务与其共同战斗,也就是要向入侵者宣战。而之前,中国并没有遭到入侵,所以这一条约还不能生效,但是现在,哥伦比亚已经遭到了入侵,该条约自然就必须要得到履行。另外,南美合作组织的条约中也有相似的一条。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阿根廷在没有得到中国的默认时,就只能以南美洲合作组织的条约规定,向美国宣战了!

跟随阿根廷之后,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四国也先后向美国宣战。而由美国控制的委内瑞拉以及圭亚那也跟着向阿根廷等国宣战了。紧随欧洲战场打响之后,南美洲战争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3个月开始了!

在这场南美洲战争中,以巴西,乌拉圭以及巴拉圭组成的南美三国组织保持了中立地位。原本这三个国家都是亲欧集团的成员,但是当欧洲分裂之后,他们并没有投靠中国,或者是倒向美国,而是成立了独立的三国集团,以获取在南美洲的利益,并且通过自己摇摆不定的身份,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求利益。而正因为巴西的强大实力,以及中美两国都不向将这三个国家推到另外一边去,所以对三国集团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并且在经济上与其展开了合作。这让三国集团能够迅速的度过经济危机,并且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很显然,在南美洲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三个国家仍然向从这场战争中谋求利益。现在,阿根廷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国,阿根廷工厂里需要的大量的石油以及铁矿石都是从巴西进口的,另外巴西出产的木材也主要销往阿根廷,相反,阿根廷生产的小麦,肉类制品,以及工业产品也有很多销往巴西。而美国则是巴西的第二大贸易国,美国需要的可可,烟草,橄榄等等农作物都是从巴西进口的,而巴西的主要机械设备则是从美国进口。可见,以巴西为首的南美三国集团在两个超级大国的集团中间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而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安然不动,显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是南美大陆平衡的支点,而谁也不希望因为过激的政策,将这三个重要的国家推向了另外一边!

从整个战争来看,南美洲战场的重要性是相当低的。对中国来讲,底线是在阿根廷,秘鲁到智利一线,也就是说,中国在南美洲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只需要保护好这三个主要的资源出产国,并且为美国制造一点麻烦就好了。而美国则力求控制南美洲地区。因此,双方之间的投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在这个战场上,美国采取的是主动进攻,而中国则进行防御。因此,中国在在南美洲战场上投入的兵力也非常的薄弱。在大反攻之前,中国在南美洲的兵力部署,即使是在鼎盛时期,也不足10万人,其中还包括了一支大概2万人的辅助性部队!而在整个南美洲战场上,同盟国的主要兵力来源是阿根廷,在最高峰时,阿根廷动员了450万部队参战,另外,智利动员了150万,秘鲁动员了250万,厄瓜多尔动员了100万,玻利维亚动员了200万。除了阿根廷军队之外,别的国家的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高,比一般的民兵强不了多少。而美国在鼎盛时期,投入南美洲战场的兵力达到了250万。虽然美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其部队的战斗力更强,而且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所以在南美洲战争的前期,美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控制着战场上的局势发展!

中国能够在南美洲战场上坚持下来,除了南美洲国家的大力支持之外,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哥伦比亚的恶劣环境。在糟糕的作战环境下,进攻一方占据主动权的优势是相当不明显的,而防御的一方则可以通过主动的出击,来打击对手,巩固防线。所以,南美洲战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个艰难的地点,即使双方投入再多的兵力,而真正能够在前线作战的部队则是相当有限的!

从战争的烈度上来看,南美洲战场甚至比上不非洲战场。这是整个大战中最为轻松的一个地点。在前期的对抗中,美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作战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些战役主要针对的都是哥伦比亚的大城市,而对其偏远地区,美军是无能为力的。而主要的作战形式是小规模的对抗,双方投入的兵力一般在营级以下的规模,然后辅助以强大的空中打击。而大多数的战斗其实是巡逻队之间的遭遇战。规模不大,但是却相当的残酷,在整个战争期间,这里一直是中美两国特种部队的主要战场,因为在哥伦比亚的山地与丛林里面,只有特种部队才能够发挥自如,而一般的作战部队则主要驻扎在大中型城市里面,并不参与直接的作战行动!

从后来战争发展的方向来看,美国过早的介入南美洲地区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失误,当美国认识到南美洲是一块鸡肋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中国从来就没有想过在夺取太平洋的制海权,拿下澳大利亚之前在巴拿马运河方向发动进攻,因为这种进攻是没有基础的,很容易遭受到失败。而美国则错误的认为,中国为了控制太平洋,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切断美国两洋舰队的联系,控制巴拿马运河。所以,美国积极的发动了针对哥伦比亚的入侵作战,最终让自己陷入到了一个战争的泥潭之中,而无法自拔。更为悲哀的是,在战争最紧张的阶段,正是因为大批美军陷入了哥伦比亚战场,而不能撤出来,导致美国在澳大利亚战区的防御兵力严重匮乏,最终让中国抓住了这个软肋,一举攻占了澳大利亚,让美国丧失了唯一能够威胁到中国本土的前沿基地。因此,可以说,正是美国过早的入侵哥伦比亚,导致美国在后面的作战行动中连连出现失误,将大好的机会拱手让给了中国。

设想一下,当时如果美国不入侵哥伦比亚,而是将这些部队投入到西南太平洋战区,巩固澳大利亚的防御。在这一情况之下,中国绝对不敢贸然的在南美洲北部地区发动进攻,去威胁巴拿马运河,因为此时通往哥伦比亚港口的海上航线基本上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中,而由阿根廷或者秘鲁前往哥伦比亚的陆上交通线又相当的脆弱,且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实力进攻巴拿马运河。因此,中国在进攻澳大利亚,控制西南太平洋,进而控制整个太平洋的制海权之前,是不可能在南美洲战场上挑起新的战斗的。所以,只要美国加强澳大利亚的防御,让中国无法攻占澳大利亚,那么自然就保护了巴拿马运河。但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