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5年,日本就对荷兰控制下的荷属东印度垂涎三尺,作为列强中最弱的荷兰,却坐拥无比丰富的石油储备,简直天理难容!
而荷兰人也不是傻瓜,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预防。为此联合了英美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此外,铁矿和钢铁这种战略物资更是禁运重点。
由于日本的石油八成依赖进口,于是日本和美国撕破脸是必要的。
不过日本虽然疯狂,却绝不愚蠢,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双方在工业、人口、科技上的绝对差距。因此日本的军事战略目标是打一次“有限战争”,以重现他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辉煌,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亚洲地区的霸权。
因为大洋的隔绝,和欧洲大陆不同,无论是什么样的势力,一般都不会把目标瞄准美国本土,哪怕是日本,也就是想要抢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盘而已。
因此,当墨西哥这个家门口唯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敌人被放倒之后,美国就迅速转入了“不干预主义”。
虽然之后由于纳粹占领法国等缘故,让美国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导致1940年的民调显示,有67%的美国人认为德国的胜利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大约有71%的美国认为应当对年轻人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到了1941年有72%的美国人认为,打倒纳粹比让美国远离战争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虽然民众一改态度,坚持对纳粹进行防备甚至是打击,但是由于美国间接选举的特性,导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甚至威胁弹劾主战的总统罗斯福。同时,德国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国和母国的开战。罗斯福总统一表露出对德开战的意思,就导致1940年总统选战中没了7%是选票,其中大部分的选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区丢的。
当然,随着美国人对纳粹本质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慢慢地消退,美国正式参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而事实上的美国,一开始目的仅仅是想要除掉纳粹德国,同时逼迫日本离开轴心联盟。
美国的策略,对于一般的国家而言确实会有效。
面对一个根本没希望获胜还愿意和你讲道理的对手,最明智的选择无疑是把手缩回去,哪怕是另觅良机也不失为上策。
可惜的是,昭和时期的日本,自上而下弥漫着一股浓郁的“搞事不嫌多”的作死思想。
因为当时日本的阶级已经固化,大量的社会资源被皇室为首的豪门大族所占据,偏偏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普通日本人对这个社会的吸血鬼没有办法。
如果是在经济景气的明治、大正年间这些都还好说,偏偏此时的日本经济完全不行了,一般民众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要想出人头地,唯有从军。
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日本的军部大暴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连明治老臣西园寺公望都被日本军中激进的皇道派列为刺杀目标,其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于是日本选择了一条军事冒险的道路,希望通过偷袭珍珠港解决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在美国战斗潜能被挖掘出来之前和美国签订和平协议。
不过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注定不会得意下去的,美国的航母正巧不再珍珠港,为未来的战斗保留了火种。
通过保存的航母,美军扛过了日军的“一波流”之后,战争潜力全开的美国迅速扭转了局势。
最终,在东亚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太平洋被美军打了个1比20,哪怕是硫磺岛这样拥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战役,战损比也有1:8。
当然,美国也是熬过了一段时间,毕竟珍珠港的袭击,也事实重创了美军太平洋上的海军实力。
快速进入角色的樊奕泽,开始在空白的计划书上快速书写着。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轴中,此刻日本全国可用的燃油储备只能够勉强半年消耗。”樊奕泽手指轻轻敲打着控制台的桌面,自言自语道。
这个时期的日本,其实能够做出的选择不多,半年的燃油消耗,根本无力实现攻占华夏的野心,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而这也是日本之所以偷袭珍珠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明白,要么从华夏撤兵,停止对外扩张,外交上向美国靠拢。
要么自组旗帜,南下夺取战略资源,继续加强对外侵略。南洋有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进军南洋就等于向美英荷三国宣战。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枢纽,夏威夷东距美国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诸岛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都在两千海里到三千海里之间,跨越太平洋南来北往的飞机,都以夏威夷为中续站。
日本认为先在太平洋上夺取制空制海权就意味着南下的道路畅通无阻,必须先摧毁珍珠港,于是日本策划了珍珠港突袭。
“报告。”凌梁走入控制台,在樊奕泽的身后敬礼喊道。
“新的目标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段。”樊奕泽头也不回的说道。
凌梁闻言,有点感兴趣的问道:“那指挥官这一次的目标是什么?”
“占领整个太平洋。”樊奕泽说道。
“那我们的敌人不但有日本,还有美国了。”凌梁说道。
“无可避免。”樊奕泽点点头,想要占据太平洋,就连日本都在目标之内,也包括了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
“那恐怕我们要在全世界树敌了。”凌梁说道。
一旦对美国和日本展开攻击,那轴心国和同盟国,都会站在红警兵团的对立面上,这有点不容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