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到文化水准比较低的蛮夷之邦也不可废弃。由此可见,这三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活准则。(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明朝末年,朱舜水东渡日本,他不会说日本话,但是日本人对他很尊敬,纷纷向他学习,后来对“水户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应该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缘故吧。
(四)
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任倚仗。
③敏则有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析论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接物处事时,诚恳信实,无所欺瞒,自能得到长官、朋友、部属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剑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则“近乎仁。”(语见《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润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五)
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②讱③。”曰:“其言也讱,斯④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⑤(《颜渊》第一二·三)
章旨
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
②也句中语气词。
③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
④斯则。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析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讱”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拈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让司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论语卷·论仁爱(3)
子曰:“刚①、毅②、木③、讷④,近仁⑤。”(《子路》第一三·二七)
章旨
孔子以刚、毅、木、讷近仁之质,示人当因而更加修为,以成其全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