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原文 > 第312章 好东西没有别的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第1页)

第312章 好东西没有别的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第1页)

刘备和诸葛兄弟商议后续战略路线图的同时,袁谭的使者辛毗,这几天正被鄂县令向朗带领着,参观江夏郡各行各业的建设情况。

既有军工产业的最新进展,也有民用生产技术的种田成果。

这也算是一种对袁谭阵营的肌肉展示,让辛毗回去后好好吹捧,加快袁谭对刘备的依赖度,最终让他不能自拔。

诸葛亮开发大冶铁山的矿藏,是建安四年下半年、刘备军消灭黄祖之后的事儿。

当年诸葛亮就在大冶建成了使用耐火材料和新式鼓风的高炉,比原本汉朝的熔炉至少高了一倍,熔炼温度和出铁率也大大提升。同一年还在大冶建成了灌钢法炼钢工坊,实现了从生铁到钢材的全产业链。

如今算来,这事儿转眼也过去两年了。两年里,诸葛亮本人虽然越来越少过问铁矿和冶炼的事,但这儿的发展依然保持着一个很高的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铁矿的开采规模越来越大,收益都拿来扩大再生产,诸葛亮很快就发现原本的矿工作业方式太繁重,而且随着矿坑越挖越广越挖越深,同时作业面积也越来越大,矿区的矿石运输都出现了拥堵混乱。

诸葛亮也不得不在跟兄长的私人书信中,偶尔抱怨这事,诸葛瑾也不吝偶尔给他支招,解决具体问题。打铁铁矿和铁厂就这样在磨合中慢慢有序扩张发展。

如今的大冶铁矿和冶炼工坊规模,比之前年年底,又扩张了将近一倍。

如果说当时鄂县就能年产大约四百多吨灌钢、三千多吨生铁。那么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年产七百多吨灌钢、八千多吨生铁。

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的话,可以类比一下,原本汉朝全国的钢材产量,也就每年一千多吨,生铁一万多吨。

而一直到唐朝,钢材全国年产量也才勉强接近两千吨,生铁产量比汉增加不大(历史上唐灌钢法之后,能把更多生铁变成钢,但炼铁技术本身没什么明显进步,所以钢和铁的产量比例变高了)

北宋达到三千五百吨左右,生铁两万多吨接近三万。

如今曹操加袁绍的地盘,每年炒钢法能炼出的钢材,加起来也就八九百吨左右。简易估算,平均下来也就大汉十三州,每州每年一百吨钢、八百到一千吨铁。

实际上自然是冀、豫、司这样的大州比平均值高不少,有三百吨的,也有两百吨的。而幽并这种小州,可能三五十吨都不到,都得从内地购买。

在朝廷稳定的年代,司隶的钢铁产量很高,能占到全国的四成,因为有朝廷的武库和官方军工机构在那儿。不过董卓之乱后,这些产能就随着工匠流亡逐步散到关东大州了。

……

这天一早,经过一番跋涉,辛毗灰头土脸地来到鄂县的铁山。

矿区道路不畅,没法坐车,也不便于骑马爬山,辛毗一开始内心还有点抱怨,以为是向朗怠慢自己。

但是看向朗本人跋山涉水健步如飞,辛毗才生出了好胜之心,觉得自己年纪也不算大,应该不辱使命才对,就咬着牙跟上。

来到矿山顶上,眼前景象忽然开朗,看着前面那巨大的矿坑里,数以千计的矿工正在奋力挖掘、运输矿石,把弄出来的石头装进一辆辆坚固的铁框木壳小车,然后顺着山坡上一种奇怪的滑轨,一路滑运下山,运到山脚下一个个沿河临水的分拣坑里破碎、初选。

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顿时就把辛毗震撼了。

辛毗并不是不辨五谷的书呆子,他跟随袁家这些年,也见识过军工生产的很多环节,袁谭也是知道他见识比较驳杂,不容易受骗,才一直让他当使者,这进一步让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

但辛毗原先还真没见过铁矿这样开采的,他看着那些把矿石运到山下河边选矿工场的矿车,便忍不住好奇追问:

“这些运矿的车,居然能顺着山坡自行滑下,不怕车毁货翻么为何我们上山时,不能乘坐这种车”

向朗骄傲地回答:“仔细看那些车底下,有两根铸铁滑轨,能卡住矿车滑行的方向。而且这一路下山的坡道,坡度非常均匀,那也都是诸葛府君严密实验过的。

天然山坡过陡的地方,会让矿工提前垫土加高,降低坡度。天然坡度过缓,就反之挖掉一些土坡,最终反复试验,让矿车滑下山的快慢不疾不徐,到山脚下也不至于撞毁。

不过此物若是拿来坐人,终究是危险了些。所以那条滑轨周边,除了驱牛拉空车上山的人以外,不许闲杂人靠近。”

运输矿石便利了,才有利于大范围调度生产,比如把矿石拉到山脚下河边、专门的选矿厂。

用水力的锤子破碎,再用水力的滚筒达到类似于现代球磨机的效果,让矿石自己滚动碰撞进一步破碎,最后还可以靠浮力冲洗把轻质杂质多去掉一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