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
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
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
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
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
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
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
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
下一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
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
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
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
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
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
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