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搜一个中国式家庭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说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说过,也许会是如“棒头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不对则需要反思。我们都知道,要想驾驶车辆,尚需要到驾校学习三个月并经过严格的测试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人父母,“驾驶”着家庭之舟远航恐怕不是三个月能学会的。何况连婚检都懒得做的现代人,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便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好学校是学生永远向往的地方,它并不在于楼房高不高,房子漂不漂亮,而在于校风好,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当出色。同样的,圆满的家庭都是家庭和睦,父母相敬相爱,子女成才听话。孝心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就很难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有深厚的情感,也不会爱社会、爱其他的人。历史上许多伟人如岳飞等,首先是一名孝子。现在的董永故里孝感市孝南区每年评出“十大孝子”,对于促进家庭伦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都有作用所以说,会生活的人注重装修婚姻,不会生活的人只装修房子,忽视真正的家庭生活质量。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个性以至思想品德。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学会和同学、邻里、朋友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帮助孩子树立爱心、信心,理解他人的情绪、感情,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控制,使他们的情绪稳定在安祥、平静的心境中,教育他们学会克服困难,正视失败和挫折,学会从沮丧、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培养起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未成年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把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起来,从自己做起,身边的事做起,注意一言一行,这样才能使未成年人教育结出丰硕的果实。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职责的漠视,必然导致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教育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家长的道德观念、言谈举止对子女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父母要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以德教子(朱德《母亲的回忆》),从自身做起。

对任何人而言,工作都只是退休前的经营;唯有家庭才是真正一生的事业。有这样的说法:幸福人生三要素:生长在和平年代;生长在温暖家庭;受良好的教育。竞争时代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家长成天为工作、为生活奔波,学校里一天到晚上课抓学习,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思想问题,有时无处倾诉,无人知晓,甚至无人化解,使问题*隐蔽,越积越多。大多数家长虽有教子之心,但对未成年人心理研究不够,往往用老标准要求,用老办法教育,这就如同看病拿错了脉,开错了方。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需求冷漠,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已经成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社会处在转型时期,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失衡、个人的不健康心理。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父母易发怒的程度要比美国父母的高出30%,严厉程度超出50%,这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教育。

可以说,每一个有成就者的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父母,每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后面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母。父母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以德为先,切记:成才先*,无德不成才,只就学习抓学习是不行的,因为任何良好的成绩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品质、习惯和方法。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母亲谈到儿子成长的经历,有五个重要因素:①立志报国,对理想执著追求;②事业心强,肯吃苦,做事有股子韧劲;③勇敢创新,勇于向新事物挑战;④自信,这是关键所在;⑤责任心强、集体感强,乐于助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能抓住本质,往往只盯住分数,只做“衣食父母”,关注孩子的物质层面。其实,有求必应是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骄生惯养,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只会增加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形态多元,对人的诱惑很多。有的家长对婚姻不严肃,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造成很多家庭结构残缺,破损家庭形成隔代抚养,致使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因为缺少温暖,缺少关爱,造成性格异化,出现孤僻、内向、逆反、走极端。因为在一个家庭陷入情感危机,父母都在为各自今后的出路费尽心思,其情感已经转移,其情绪极不稳定,而父母争吵中任意一句噎人的话、任何一个否定的眼神、一顿不分清红皂白的批评,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怀疑:我是否成了多余的人?我人生的价值何在?这就严重影响一个原本纯洁、稚嫩的孩子的心灵,使之蒙上阴影。

有这样的实际例子:一名男生在学校谈朋友,父母知道后并不急于批评或*,一家人很友好地对话交流。父亲问:她看上你了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优秀。你看上他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开阔。母亲说:但是看你定位在哪里发展。如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保持这种关系;如果在省里发展,你就到省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世界上发展,你就到国外去解决这个问题。话不多,但由于父母把儿子当成伙伴关系,尊重他的人格,平等的交流对话,让儿子明理、服气,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再如家长和子女间长期积累怨恨或误区,平时没有消化与沟通,遇到一个矛盾时,便一触即发,一谈就崩,一说就翻,丢了子女面子、失了家长风度。或者是老师奈不何、父母管不了,谈话不起作用,一副破罐破摔架式,或者是“非暴力不合作”,任怎么批评,不争不辩,不理不办。平时不要唠叨,喋喋不休,小毛病马虎点,大问题不放过;帮助时先任由其发泄完毕,*之时冷处理,闹完之后再教育,以柔克刚,先打后摸,要面子、要余地、要台阶。

我们再从大学生来看家庭教育对社会价值的体现。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这对近20年来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20世纪80年代,政治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让大学生尝到了甜头,他们重视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到了21世纪,大学生不仅仅狭隘地追逐经济利益,他们寻求的是自身的发展,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给予关注;他们也并不是盲目地一味追求自身发展,他们还时刻不忘回报、奉献社会,他们明白只有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21世纪,大学生以是否能获得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工作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因此实用型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实用型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有新趋势:当代的大学生不再单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看得见的实惠和名利了,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当代的大学生崇尚独立,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是历史的、有规律的。大学生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变化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性,又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社会近十年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都敏锐地反映在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演变中。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第二节 独生子女的多元化教育】………

当今城市的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目前在一些发达城市,独生子女比例已经占到90%。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备受宠爱,甚至溺爱,心理较脆弱,很难承受职场挫折与失败带来的压力。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理不当。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准备独立面对社会的时候;当他们需要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选择的时候,工作对他们而言,才像是真正告别青春期,是*“*世界”的宣言。他们的出现也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一些难题,如不愿意接受公司纪律和体制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不愿意接受批评等。如何管理他们?如何培养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的规模在缩小,多生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给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大变化:一是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份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份的保护。二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由“儿童世界”*为“*世界”,家长对子女的压力在加大,子女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在加重,同时子女与家长之间的错位可能性也在增大。三是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被称之为“电视儿童”。住房面积大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甚至于子女向家长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些变化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误区,如不进行矫治,将影响到21世纪人材的培养,影响到中国的命运。公路、交通、通信等等现在都多元化了,我们教育也应该多元化,尤其对中国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

“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处在大人们太多的呵护与关爱之中,从小就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所包围,使得独生子女产生了明显的人格倾向。太看重自己而忽略他人,太注重得到而忽略付出,太注重眼前而忽略将来。主观上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有气魄,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监护,渴望被人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尊心;客观上,世界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缺乏自制力。

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存在着简单粗暴现象,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

1、娇宠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导源于父母溺爱子女,将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口中,以免外来的侵害;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助长子女的贪欲。

2、*型。该教育方式则导源于父母的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家长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爱怎样就怎样,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严加管制,强迫教育,动辙就体罚子女,讽刺、挖苦、殴打、断食,不择部位,不择手段,不仅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还容易致伤、致残、致死。3、放任型。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些家长甚至常常拿自己的童年与子女的现在作比较,其实,过度的放任与娇宠没有什么两样。4、攀比型。作为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盲目地和人家的孩子攀比,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专挑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别人孩子的“优点”,其结果是过多的埋怨、批评、侮辱、体罚,子女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家长简单的“攀比型”教育中丧失殆尽,造成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不和,压抑子女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过爱、过严都不利于子女的成材。家长对子女教育真正作用的是爱严结合的“鼓励式”。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需要一动机一行为一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不断提高。鼓励是解决子女行为的心理动力,改变子女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子女的积极性;鼓励是建立在相信子女、尊重子女的基础上的,它能使子女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对子女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始动机能。当今社会竞争的高强度竞争环境,要求孩子能力是多元化的。

可以说,各位的子女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在关键时期。家庭应该有一种理性之爱,应该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让他们在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基础上*、成功、成才,而绝不可疏忽大意,放任自流。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不能看作简单的加法,而应是乘法的联系。若有一方为零,满盘皆输,全功尽弃。最典型的如马加爵案。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是80年代初形成的,目前陆续*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量期和结婚生育期,开始向家庭和国家作出回报。在21世纪,我国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承担起迎接未来挑战的重担,他们是中国未来希望的寄托。独生子女教育,不仅对发挥好独生子女群体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总的来说,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且“独生子比独生女问题多,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问题多。”当前独生子女自私、意志薄弱、独立性差等个性特点渐成公认。面对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解决,众多家长手足无措带来的尴尬与无奈,怎样弱化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将给未来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的健康品格怎样才能炼成?答案的追寻已变得现实而又迫切。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成长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过程势必在未来经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与多子女家庭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此,研究其成长规律,对丰富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基础理论,填补人力资本研究的空白和指导孩子培养和实践活动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