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欧洲国家大打出手,美国使劲倒卖军火,只要黄金不要纸,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其黄金储备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根据美国《金本位法》的规定,美元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在与英镑、法郎和德国马克的较量中,美元逐渐成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
换句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帮助美元由一国货币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货币。
可见,不仅仅是人中500万元的彩票要等待机会来临,钞票也一样。
1929年,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大萧条,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尽管如此,美元与黄金:1的兑换价值一直持续到1933年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当选美国总统之时,并无太大改变。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银行交出金币、黄金券和金条,以每盎司黄金美元的价格兑换纸币或银行存款;银行向美联储上缴黄金,而任何私藏黄金者,将被重判10年监禁的重罪和25万美元罚款。
从此,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更不必说拿着美元去找政府兑换黄金了!
1934年的1月,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重新确定为35美元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这个禁令直到40年之后的1974年才被解除。
人民刚刚上缴黄金不到一年,他们拿到的美元纸币就贬值了70%!
不让人民兑换黄金的规定颇为荒谬,告诉你我这张纸相当于克黄金,但是你不能向我兑换。
类比的道理差不多就是,我告诉你我欠你100元钱,但我就是不还你!
对此,罗斯福的前任胡佛(Herbert C Hoover)总统有着更为清醒的评价,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我们之所以拥有黄金,是因为我们不能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操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掳掠人民的储蓄”。
3。7华丽转身(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大发了一把战争财,到战争结束之际,美国已拥有了世界黄金储备的75%的份额。
全世界的黄金有75%都藏在美联储的仓库里,天下之大,谁与争锋?
1944年7月,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尽管这个小镇风景优美,但他们却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这个使命和任务就是,商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
说是商讨,因为美国当时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实际上大家只不过是来“学习学习”而已,学习的内容呢,就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White)通告的美国对于世界战后货币金融体系的安排,然后由英国给提一些修补性的意见。
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即后来的关贸总协定)。
一年半之后的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就此正式成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硬通到如此地步,难怪人家美元由此获得了“美金”这一光荣称号。
记住,只有外国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才能找到美国来把美元兑换成黄金,个人是不允许的——这个规定不仅仅挡住了普通人,更是把所有人民都挡在了外面。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这样认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要你持有1个美元纸币,它的价值就是135盎司黄金。
当时,其他所有西方国家的纸币,如马克、日元、法郎、英镑等,全部都与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兑换比率,也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含金量。
比方说1个马克,代表着克黄金;1个日元,代表着毫克黄金……
原苏联的1个卢布,在1971年之前也被官方规定了代表克的黄金。
不过,所有的纸币中,只有美元可以直接兑换成黄金。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处于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成了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就这样,美元这种绿纸片,变成了黄金的替代物——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黄金更好,因为美元纸币可没有黄金那么笨重和难以携带……
美元纸币一下子成为相当于黄金的世界货币,这可算是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收藏热”。
然而,问题在于,美元纸币绝对不会自己长翅膀主动飞入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怀中,如果大家手中都没有美元,世界人民不能养成使用美元的习惯,那美国煞费苦心搞出来的这个美元本位制度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