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他充满正义,还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恨分明的人物角色。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为唐僧的西天取经之路保驾护航,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妖王,孙悟空都毫不畏惧、敢于挑战,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和敌人。加之孙悟空有始有终、有情有义,他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过,尽管孙悟空本领高强,但他也有遇到危险的时候。好比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就数次陷入凶险万分之境,我们不禁想问,孙悟空会死么?一、击杀孙悟空“击杀孙悟空”最早出现在《西游记》的开篇,那时孙悟空偷吃蟠桃、金丹,搅扰了蟠桃盛会,犯下了诸多弥天大罪,二郎神联合梅山六圣,还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终于擒获了孙悟空。当孙悟空被扭送天庭、绑到降妖柱上的时候,玉帝就动了击杀孙悟空的念头。为了杀死孙悟空,玉帝喊来了刽子手对着孙悟空一顿刀砍斧劈。眼见孙悟空毫发无损,玉帝又对孙悟空进行了一番电击。然而,无论玉帝绞尽脑汁,孙悟空仍是安然无恙。最后在太上老君的建议下,孙悟空被推进了八卦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仍是活蹦乱跳,他最后还逃出了八卦炉,挥舞金箍棒打进了玉帝的通明殿。显而易见,孙悟空的大闹天宫让无数读者看得血脉偾张、斗志昂扬,然而踏上取经之路的孙悟空却是判若两人,让我们看得牵肠挂肚、忧心忡忡。或许是因为孙悟空在五行山下浪费了500年的修炼时间,或许是因为孙悟空头戴紧箍圈被压制了法力,走在取经路上的孙悟空频频遇到强敌,甚至还在路过号山的时候,被猪八戒说出了成功击杀孙悟空的方法。
二、猪八戒的说法
那时唐僧的取经队伍遭遇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红孩儿年纪虽小,野心倒挺大。他凭借计谋抓走了唐僧,还用三昧真火配合一口浓烟将孙悟空熏得燥热难耐。孙悟空显然低估了红孩儿的法术修为,他忍受不住,一头扎进冰冷的溪水中试图缓解燥热,却因为火气攻心倒在河边,一动也不动。如果单说孙悟空晕厥显然不合适,你看沙僧是怎么说的,书中写道,沙僧见了,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却是孙大圣身躯。噫!你看他蜷局四肢伸不得,浑身上下冷如冰。沙和尚满眼垂泪道:“师兄!可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不过一旁的猪八戒却不怎么认为,八戒道:“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你扯着脚,等我摆布他。”别以为八戒口出狂言,吴承恩写道,八戒扶着头,把他拽个直,推上脚来,盘膝坐定。八戒将两手搓热,仵住他的七窍,使一个按摩禅法。原来那行者被冷水逼了,气阻丹田,不能出声,却幸得八戒按摩揉擦,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
书中写得很清楚了,孙悟空在猪八戒的按摩之下苏醒了过来,如此看来,孙悟空真的如八戒所说的那样,有72变化,就有72条性命了。等于说,想要击杀孙悟空非常简单,只要连续杀掉孙悟空72次,孙悟空再怎么神通广大,终究神魂俱灭。猪八戒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而猪八戒本身修炼的则是36变,36变和72变虽然数目不同,但两门法术同属一脉。这样看来,猪八戒所说的就是真的了?其实,就算是菩提祖师也没有料到,孙悟空的变化之法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三、菩提祖师也没料到当年孙悟空拜在了菩提祖师门下,由于孙悟空屡屡打破菩提祖师的盘中暗谜,菩提祖师心花怒放之下破例传了孙悟空长生术和变化术。
不过,孙悟空选择了72变的时候,菩提祖师却认为,孙悟空虽像人,但却比人少腮,因此学不了72变。菩提祖师此言非虚,孙悟空学成72变之后屡屡出现了bUG。
好比孙悟空和二郎神对决之时,他的变化之法多次被二郎神识破。走在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在施展72变的时候不能笑,否则一样露出马脚。此外,孙悟空的尾巴以及红屁股同样无法变化,这就是菩提祖师当年所说的致命弱点了。但菩提祖师万万没有想到,孙悟空虽然比人少腮,却比人多了数万根猴毛。原来在孙悟空的改良之下,孙悟空竟能将72变和自己的猴毛融合到一块,到了随心所欲的至高境界。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里,孙悟空被唐僧赶出了取经队伍,书中写道,孙悟空将拔下三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了毫毛……在取经队伍路过竹节山遭遇黄狮精的时候,孙悟空再次施展了这门神通,他拔下一把毫毛,放嘴里嚼碎后喊声“变”,当即变出了几百个孙悟空加入到了战斗之中。随着孙悟空对72变的不断探索,到了取经后期,孙悟空的72变更是到了无往而不利的至高境界。在路过玉华州的时候,孙悟空这么说道:“我身上有八万四千毫毛,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
原来孙悟空用毫毛变出的孙悟空还能拔出毫毛继续变成孙悟空,如此反反复复地变化,可达亿次之多。这就意味着孙悟空的72变已经演变成了“百千万亿变”,绝非猪八戒口中的那般“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而是拥有“百千万亿条性命”。对于孙悟空改良的这门72变,恐怕当年的菩提祖师也始料未及。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