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墙壁时,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老师了。那时的中学生很幼稚、天真,理解“反动学术权威”就是自己的老师。“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嘛,首先,造老师的反。所以,平常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老师几乎普遍受到学生的冲击,有的被剃光头,有的被游街。那时,同学们的依据就是毛泽东1927年写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接下来是所谓“破四旧”,先后到一些被认为是“牛鬼蛇神”的人家中去抄家,也不知道“四旧”的标准是什么,于是,看到什么陈旧,就砸、就打。那是一个无法无天、具有狂热、失去理性的时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革文化命”。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是从小道传抄到学校的。这张大字报后不久,又传来“16条”的文件,这才明白工作组是刘少奇、*主持中央工作时搞的,毛泽东坚决反对。这一下才扭转了革命的方向。学生们开始把斗争的矛头由老师身上转移到各级地方党政领导,集中力量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于是,8月15日至17日,西安地区的学生在建国路陕西省委门口马路上进行三天静坐示威,要求揪出省委书记霍士廉,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当时,学生们已经开始用谩骂代替战斗,称霍士廉为“霍死脸”,称刘澜涛同志为“刘烂桃”,公然对党的干部进行人身污辱。
静坐事件平息后,西安逐渐形成两派对立。一派是“工人联合会”(简称“工联派”);另一派是西安工人造反司令部(简称“工总司”)。对立的两派群众组织,开始打口水战,在互相游街时当街对骂,互喊口号,后来,就演变为武斗。
从1966年7月开始,不少学生利用停课闹革命,开始进行革命大串联。那年冬天的11月份,我先到北京串联,又于12月和我们小组11人利用1个月时间参加到陕北延安的一次徒步长征,到延安革命圣地,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 最好的txt下载网
难以忘却的记忆(3)
1967年1月,根据学校安排,我和班上几位同学一块到西安东郊洪庆地区一座军工厂……十号信箱(庆华电器厂)下厂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下厂劳动在40多天后被迫中止,又回到学校,叫“复课闹革命”。
可是,学校里一无老师,二无教材,怎么复课?几乎1967年至1968年就是在不断升级的武斗中度过的。直到1968年10月,上边有精神传达要求红卫兵小将要听从党召唤,下乡去锻炼。不少人对这一决定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迟迟不肯下去。但任何时候,总有先行者。10月15日,我校第一批50多人到长安县红道峪乡插队落户,学校为他们专门召开欢送会,还戴了大红花。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公社书记带领下,来到学校进行介绍,记得有大荔县的、彬县的、宝鸡县的、凤县的、陇县的。也许是宝鸡县的那位公社书记口才好,说该县有山有水、有铁路、公路,结果一下子就报告去300多人。学校采取边报名、边送人的方法,接着,大荔县又去了150多名学生。这一下子,其余观望的同学们就越来越沉不住气了。
1968年10月21日,毛泽东最新指示传达:“知识青年应该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条最新指示一广播,全国兴起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热潮。在那种背景下,许多同学跟家长商量,不下乡是不行了,怎么办?走吧。于是,我们到陕西秦岭深山凤县温江寺公社插队落户,当农民。
火车先是行驶在西宝线上,后来又行驶在宝成线的山路上,大约行进了570多公里路程。只听见列车员报站:“双石铺车站到了,准备下车!”我这才中断了自己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收拾行李,向车门口移动,心中想的是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我们将要落户的地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山村呀?
二 落户首先要过“三关”
凌晨三点多钟,从双石铺车站下车即有汽车把我们一行人接到了凤县县委知青办。四周一片漆黑,依稀看到群山的黑影,头顶有星斗眨眼闪燃,马路高低不平,这从汽车剧烈的颠簸中能深深感到。
第二天一早,县知青办的李继录主任来看望我们。他中等身材,操岐山地方口音,和蔼可亲,据说是原来由中校教师提拔上来的,这稍微使我们感到一点亲近,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坐上县知青办安排的卡车,踏上了去温江寺公社的道路。该公社距县城双石铺有60多公里,是向西南方,要翻越一座名叫酒奠梁的大山,这是从宝鸡到汉中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从陕西省经留坝,过汉中通往四川省的必经之路。车从县城开出,一路爬坡向上,我们才看清楚,昨夜下车的车站距县城约三公里,双石铺就是嘉陵江主河道旁三江汇合之处,三条江四条沟,形成一个交通枢纽:南通汉中,东通宝鸡,西通甘肃徽县的两当,北通唐藏。
去温江寺公社沿着往南的路一直爬上酒奠梁,此山海拔2500多米,一上一下足有20多公里,下到酒奠沟底往西一拐,就到了温江的下游,即温江寺公社。所谓公社所在地,不过一共有约十间房子,有一个卫生所,一个兽医站,一个供销社的门市部,一个小小的信用社而已,不远处有一所小学,周围山沟里散落几家农户。温江是嘉陵江的一道支流,河的两边是万丈高山,在大山的对比下,房屋更显格外矮小与稀少。。 最好的txt下载网
难以忘却的记忆(4)
天气晴朗,车还未到公社门前,早已有20多位小学生排列两行,敲锣打鼓,欢迎我们这些新农民……知识青年。这是县知青办提前通知公社里特意安排的,在这样的山沟里,欢迎我们的到来,应当说已经算得上是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了。
车停下来,一位穿着干部服的中年男子走上来,与我们带队的老师握手,表示欢迎,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该公社的魏继学书记。公社一共有干部不到十人,有一名农民模样的人是炊事员。这就是中国山区的一个基层政权的构成。
我们知青一共来了不到40人,分在三个大队。一个在谷家庄,距公社尚有40多里路,另一个大队在胡家湾,属于温江这条大山沟的一道支沟,距离公社所在地也有30多里。只有我们这个小组6人在温江寺大队,距公社最近,就安排在温江寺大队的第三小队。
温江寺大队共有三个小队,其中第一小队在山上,一上一下10多里,第二小队在阴湾,一座大山的北坡上,相对比较集中,距公社也有10多里,唯独我们第三小队在温江两岸的平坝子上。全队34户100多口人分散在一条长约25公里的山沟里。
下了汽车,在公社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拎着自己的行李,步行两公里左右来到了队上给我们安排的住处。这是生产队的一间仓库,一明两暗三间大房,楼上堆放着玉米棒子,男生住在右边房子,支的是通铺,女生住左边房子,各挂一个布帘,连门也没有。中间是晚上队上开会的场所。灶房就在男生住的右边房里,刚垒的新灶台,旁边一口水缸,一块案板,几只碗筷,就是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