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内在,为长期,术是外在,为短期。成功的人跟不成功的人智商没有区别。成功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养成了成功的习惯。
内圣外王,“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内圣外也圣,就成了迂腐。外王内也王,就成了暴戾。
个人领域成功与公众领域的成功
“内圣外王”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也就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即仁之体,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象圣人一样;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个人对外要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近代历史中能够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莫过于曾国藩了,他被尊称为“圣相”。曾国藩身上,体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包容性,这一点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他能够将很多看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和谐相处。儒道释三位一体。他们从不咬牙切齿,却能微笑相对,这样和谐相处需要一种博大的气场。
如果没有内圣外王这样的体现,就会出现“一元化”的人,既内圣外也圣,或外王内也王。这两种极端都会造成偏差。
一个人不能整天在家静坐,包揽群书,而不关心世事,这样的格局是只求自度而不求度人小乘佛教,也不能够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外王内王是暴戾
除了内圣外也圣的君子之外,还有外王内也王的仁。但是现代人往往只关注外王,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却忽视了内心的修炼。有勇无义,就成为强盗。例如李自成、洪秀全。只是外王的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很有霸气。但是没有原则。没有信仰,唯我独尊。外王内王,小则成为强盗流氓,大则成为混世魔头,对社会都是祸害。只有外王而内心不贤的人,只懂投机而没有没有追求,只懂称霸却没有德望。
曾国藩的成功,是他一生立志成圣儿的善终正寝。历史英雄那么多,他们可以战胜百万雄师,可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而战胜自己正是曾国藩超越其他圣贤的地方。
君子杀人,只为救人,用杀为止杀,用暴为止暴。关键要看目的如何。心怀圣贤之道的人,已经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即使他在进行“破坏”工作,他的所作所为也是有功德的。
内圣外王、身心和谐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过于追求境界但是过于迂腐的人也不能成功。因为你的精神已经是出世,而你肉身却是在入世。精神境界与肉身地位存在一高一低的矛盾。内圣外王,就是把你的精神和肉身的高度统一起来,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内圣外王,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萨。
总之,你的境界和你的能力两者要和谐;你的精神和你的肉身两者要和谐;你的容量和你的拥有,两者也要和谐。
没有精神高度指引,即算你在事业和财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必会迷惘;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整日为一日三餐所忧,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的富足?这也符合人的五种需求层次学说。
一个成功人士内心的发展历程
从内圣到外王的路程上,每个人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中成长起来,不断对之前的信仰产生怀疑,然后根据实际不断调整的过程。人和历史,都是在螺旋式发展中前进。在一下路线中周而复始:“立志——被打击——失去信心——重拾信心——被打击——失去信心——重拾信心”。这个轮回往往要经历十几次,人才逐步成熟起来。人们追求境界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往往是走三步,退两步。
所以年轻人要学会变通。以前历史书上把人物简化,是为了按某种要求教育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非白及黑的观念,从来都没有中间地带,结果让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要么成为圣贤,要么成为小人。其实,圣贤之路是有第三种走法的,就是内圣外王。
曾国藩一生有三变,从儒家到发家再到道家。但是三种变化都是曾氏进化积雪中经世救民的一种方法和途径。曾国藩的思想本质始终没有变。曾国藩一开始学习的是儒家,讲究仁礼。但是在跟太平军作战的十几年中,更需要更现实更严厉的做法,于是开始侧重法家。最后战胜太平军后,开始回归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将亲身培植的湘军拆散,最终得到善终。
总之,做人最高境界就是“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达到这三种境界,是当今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这个社会处于老年社会和新技术双重力量冲击中,年轻人们可以内外兼修、一举两得的方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
有一种力量,叫做“境界”。一位创业者的学养,离不开他的人生体悟;一位创业者的影响力,同样离不开他人格魅力的感召。“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传承给后人的,除却财富上的思考外,更重要的就是这种胸怀、气度,和境界。
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沦为时间的易碎品,而“境界”的力量却穿透时空,平和而久远。王国维曾经说过,“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有着它背后的深刻道理。境界是人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层面,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得失,俯仰天地的情怀。
境界首先体现在一种关怀精神上,它总是与人的某种终极追求相联系的,这种终极追求的召唤,能够让人抛开眼前的利益纠葛,承受住来自于内外界的各种身心压力,用一种类似于宗教一样的虔诚心态去为自己所信奉的事业追求做出牺牲。一个斤斤计算个人私利的人是无法奢谈“境界”两个字的。
其次,境界也体现为一种批判审视意识,因为它是与终极关怀相联系的,这种关怀精神能让人用一种未来指向的眼光去批判性地审视当下,让我们摆脱生活经验的简单积累与既有思维模式,提出一些创新的理念甚至问题。不管是做诗词还是做研究,你能用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框架去把握和描述既有的东西,或者直接推动一些新事物的产生,那你的价值肯定就会大点。境界其实也决定了你发现问题、把握机会的眼光。
说到境界,就不能不提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继承和传播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还要有勇气去维护一个社会的正义与价值,服从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更高权威,自觉服务于公众。另外,这种“服务”和“服从”并不总是遵循一种既定的模式,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会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权力结构的改变而改变的。
终极追求是一种彼岸性的东西,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每一个人也还都有无奈的时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所能够达到的高度首先是由我们的境界高才可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