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嬿婉(令嫔):"“惢心若是死了,反而还证实了如懿的清白,也会让江与彬彻底发狂。一个发了疯,控制不住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那可是谁都无法预料的,而我不喜欢变数。”"
嬿婉淡淡道:
魏嬿婉(令嫔):"“惢心活着比死了更有用。而且这个活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生不如死,不也是活着吗?”"
春婵瞬间了然:
春婵:"“奴婢明白了。”"
魏嬿婉(令嫔):"“嗯。你让小春子告诉精奇嬷嬷,本宫要惢心的两条腿全部废掉,当然,这个罪名,嘉妃会替本宫担下。反正她打得也是这样的主意,本宫就做个好心人,帮她一把吧。”"
离开御花园后,皇帝立即宣布摆驾翊坤宫,同时命跟上来的李玉将封存着当日物证的盒子拿上。李玉心中一喜,只以为是那寿礼起作用了,连忙吩咐起轿。虽然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有什么关系,反正如懿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要看皇帝配不配合她演戏了。
御驾前呼后拥,到了翊坤宫的时候已是黄昏。斜阳如金,照在那宫苑重重叠叠的琉璃瓦上,流光如火如霞,刺眼夺目。站在门口迎接的如懿望眼欲穿。这几日的等待,她心中早就焦虑如焚,只是一向自持身份,不肯在人前流露,撑着行礼道:
如懿(皇贵妃):"“皇上万福,臣妾多日不见,在此恭请圣安了。”"
还好,他终于肯来了。还好,自己还没有被放弃。
皇帝:"“嗯,进来说话吧,其余人都退下。”"
临坐下了,皇帝才有空打量如懿的模样。她的容颜依旧是记忆里的样子,只是眼角眉梢都带着掩饰不掉的疲倦。四名精奇嬷嬷得了他的吩咐,每日亦步亦趋地紧紧跟着,如看管着犯人一般,寸步不肯放松。
第121章清白论
从冷宫出来后,如懿便再未受过这般苦楚,何况她又是心性极高的人,若非顾着自己大家世族的身份,怕早就要崩溃了。就连刚刚看向自己时,眼中便已藏了浓重的委屈。
这些皇帝都知道,然而此时他只道:
皇帝:"“这些日子,你也辛苦。”"
轻描淡写的一句,甚至连安慰也算不上。如懿眼泪差点就要留下来了,然而她强撑着,不肯在皇帝面前展现出这般脆弱的一面:
如懿(皇贵妃):"“皇上明白臣妾的痛苦,想来也定能知晓臣妾的冤屈了。皇上,信件也好,手串也好,都不能说明什么。只要人有心为之,什么黑白不能颠倒?若要说字迹相同,臣妾也能模仿出皇上的来不是么?”"
皇帝眉峰一扬:
皇帝:"“当日你曾说,那封私通的信件,以及和你一般无二的字迹,是旁人蓄意为之。有理有据,看上去的确无懈可击。至于你最后一句话,朕想问问,你说模仿朕的字迹,朕相信,因朕与你相识数十年之久。可你说你受了冤屈,那么谁又是那个熟悉你,刻意模仿你,诬陷你的人呢?”"
他抛出的问题在如懿的意料之外,但她被关这些天也不是干坐着不思考的,很快道:
如懿(皇贵妃):"“臣妾如今位同副后,后宫眼红嫉妒臣妾之人不在少数,皇上顺着线索一查便知。”"
皇帝:"“哦?倒也是这个理,栽赃诬陷之事这宫中常有,且那信中明晃晃的写着惢心的名字,虽是铁证,但太明显了,反而更招人怀疑,欲盖弥彰。”"
如懿(皇贵妃):"“皇上所言极是。”"
见得他赞同,如懿心中一松,终于吐露自己的真正目的:
如懿(皇贵妃):"“信定是伪造的,至于那串七宝手串,臣妾从未见过,却不知如何成了臣妾与大师的定情之物。当日皇上盛怒,臣妾不能细细问明,现在斗胆请皇上允臣妾看一看那手串,是不是有什么其他不妥。”"
她尽量说得不那么刻意,就见皇帝道:
皇帝:"“朕知道你不会死心,一定要追根究底,所以来之前让李玉把东西带上了。”"
他扬声让李玉把盒子拿进来,一面又道:
皇帝:"“你说的的确有理,但这些都还只是猜想,并未有确实的东西证实。若没有足以令人信服之物,想来是堵不住悠悠之口的,毕竟不止一个人说过你与大师有染,比寻常嫔妃与大师,更加亲密。”"
如懿等着待会直接在皇上面前揭破那七宝手串的事情,听得他的话,心头一痛,下意识辩驳:
如懿(皇贵妃):"“皇上,您请大师入宫,本就是为了战事祈福。臣妾主理六宫,与大师交谈,讨论的也都是这类的事情,并无其他,何况大师乃是高僧,怎又会将儿女私情放在眼里?”"
皇帝:"“你觉得大师德高望重,然圣祖康熙爷在世时便出了仓央嘉措这样的情僧,妄悖佛家至理。若非如此,朕又如何会相信流言蜚语。既然动了凡俗之念,便是乱了佛法,哪里还记得清规戒律?便是高僧也不见得能够免俗。”"
第122章不得语
何况安吉波桑身为出家人,却不懂得避嫌,何来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