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关键词
颠覆传统——为文人造个海——首次文稿竞价——平台搭建——文稿拍卖保险——法律顾问团——中国第一槌——文坛冲击波——组装市场——寻找买主——做一部畅销作品的出品人——合成出版新概念——危机应对——千古第一槌——文化产业化经典一幕——《深圳传奇》的传奇——###总书记亲自修改书稿——刘晓庆——第一个经纪人——一个标题的天价——新闻策划——新闻炒作——空手道——无形资产。
策划核心
1。文稿竞价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开创性活动,它以颠覆性的姿态出现,对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革命性整理,这种整理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补,而是引发了文化产业化观念的变革;在当时文化产业化尚未整体启动的背景下,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的前提下,文稿竞价活动依据什么参照获得自己展开的指引? 2。这是一个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活动,如何在一个纷纭复杂的框架里把握活动的脉络和方向?探索者的脚步是敏感的,而被探索的领域更加敏感,活动的策划者和操作者如何在一个敏感的区域戴着脚镣舞蹈?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是观众?中国文化产业化的诸多现象都可以在本次活动中寻到滥觞,策划者是如何将自己对中国文化产业化的敏感转化为对一个即将到来的时代性现象的引导? 3。文稿竞价无疑是为文化市场建立了一个观念和行为的模式,策划人和操作者无疑必须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策划人不是救世主,重要的是,策划人本身也是文人一个,在责任感、使命感和局部利益之间,策划人如何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以达到双赢? 4。如何处理可能遇见的文坛的复杂关系和泛政治的敏感关系?如何预见和应对事件可能出现的巨大反响与变数?对于策划人来说,当事件(策划)发展到不可操控的状态时,如何在行政干预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如何给一个即将展开的、没有模式可循的活动一个保险和保驾? 5。如何使一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的策划始终保持热点效应?如何设计并引导媒介的关注点、兴奋点?如何利用媒介的资源和力量为策划本身服务?如何炒作新闻? 6。实施这样一个活动,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挖掘活动本身的资源,从而达到与社会资源的互换和共享?活动本身涉及到诸多环节和链条,策划者如何给每个环节和链条建立一个资源和收益共享的体系、从而实现活动参与各方的多赢格局?活动的策划者在这个颠覆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了什么?  
上部(1)
颠覆传统——为文人造个海 1992年底的深圳,还沉浸在小平南方讲话的兴奋之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萌蘖,在疯狂的生长。 当时,王星在《深圳青年》杂志社做记者。还在小平南方讲话没有公开发表的时候,他得知《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采写了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报告文学,他敏感地意识到,小平南方讲话将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献,他极力撺掇陈锡添把这部作品放到《深圳青年》发表。当然,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但这个讲话将公开、并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撼是毫无疑义的,于是,还在讲话酝酿公开的时候,王星立即撰写了《邓小平南方讲话引起的十大热点》一文,在小平南方讲话甫出、全国性的组织学习尚未开始的时候,这篇文稿已经以最快的速度见诸《深圳青年》了。在这篇文章里,王星预测,“邓旋风”刮过的深圳,将呈现十大热点…… 这时的王星激情涌动,他连续写下了《裂变,深圳热的背后》、《深圳,麦当劳启示录》、《深圳的歌德巴赫猜想》、《改革必须在观念上进行深层爆破》等一批极富冲击力的观念性文章,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在积极的思考文化人在这个时代的命运和选择,在一个强调价值和尊严的时代,文人显然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情况确实如此。 当时的改革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范围,但是,文化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文人还是百无一用,沿袭了几十年的稿酬制度还在继续,一千字30~50元的稿费,还不够作者买烟的,文人的价值还不如一个打字小姐,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教授和孩子抢写字台……当时,版税制没有出现,议价稿酬制在出版机构几乎没可能,那时,如果让一个出版社花100万元买一个名人的自转版权,那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时代在日新月异,鸡鸣狗盗都在增值,惟有文人在贬值。 相当一部分文人已经对文化产生了恐惧感,因为如果固守文化的阁楼,那将意味着基本尊严的失却。 而文人下海,当时也已甚嚣尘上,但是,下了海的文人不是被海水呛个半死,就是下海后脱去了文人的皮囊,蜕变成一个彻底的商人,如果这时你还斗胆跟他谈文学,他会对你嗤之以鼻地说:哥们,别跟我酸了!于是,有人喊出了文人自救的口号。这个口号有点夸张,但确实是当时文人现状和心态的写照。而问题是,如果不在文化市场领域率先踹开一个口子,对国人的传统观念进行一次颠覆性的冲击,所谓的文人自救,只能是自己在被窝里瞎蹬腿。 必须为文人造个“海”! 于是,文稿竞价的想法顿然浮出。 通过竞价、拍卖的方式,以一种非常规的手段冲击现有的文化市场机制,冲击固有的观念,激活文化市场,制造商业与文化的连动,为文人及文化作品进入市场制造一个端口。 颠覆! 就是颠覆。颠覆传统的观念,颠覆现状,颠覆现行机制,通过非常方式,建立起一种正常的价值体系,通过个人的努力,反拨几十年不变的价值系统,不是为了超越这个时代,只是为了使文化人的劳动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建立起一种均衡,达成一种默契,精神与物质的默契,从而使中国的文化人能从自己的劳动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人们常说的99度加一度,可能正适合王星的这个构想。当时的中国文坛,绝对处于迷茫的界面,文人也想搭乘时代的列车到达一个有尊严的彼岸,但是他们找不到列车的门在哪里,即使找到了,也没有车票,进入不了那个应该属于自己的位子。文人求变,出版机构求变,媒体求变,知识就是生产力,如果给知识一个理性的渠道,它将可以为这个时代创造无穷的财富。文人在99度的水面下偶尔探出头来张望一下,如果这时有人给这个99度加一把火,这临界的水即可达到沸点,被扭曲的价值观将得到回归。  
上部(2)
为99度的水再加一度,站在巨人的肩膀发现新的风景,这也正是王星所要追求的境界。 这个巨人不是别人,而是现实,是眼前沸腾的时代。 杰出的策划人不是透过一个定式的思维和模式重复别人和自己,真正的策划将可以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它可以透过一个活跃的思想的表达和展开,给所设定的对象一个完美的操作结果和启迪。它撞开的是观念和财富之门。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那时的深圳,适宜生长思想,她为王星的奇想提供了萌蘖和生长的土壤。 文稿拍卖,无疑是一个商业行为。 那时,国内外没有类似的先例,无成功的经验可循,无大师点拨,无专家可以请教。但是,王星凭着多年的记者经历,迅速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找到了这个活动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点: 拍卖成交的佣金; 企业对活动的赞助; 延伸开发,常规的文稿交易佣金; 无形资产的收益…… 王星只是粗略地作了些思考,但他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个活动完全可以操作,它具备了操作的各种可行要素。他可能暂时还找不到明确的商业利益点,但由这个想法带来的冲动已经让他彻夜无眠了,这种兴奋不是因为他发现了一桶金子,而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金子,它就在自己的脑子里闪亮,巨大的冲动让他立即开始用笔勾画策划的框架。 当时,他的工作单位是深圳青年杂志社,他想展开自己的这个策划,还必须先和社里沟通。 深圳青年杂志社当时的社长是王京生,他在曾经被称做中国青年人观念启蒙者的报纸《深圳青年报》停办不久,从团中央调来深圳,并一手创办了《深圳青年》杂志。他富有激情,同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研已久,他浸润于传统文化,但又能跳出三昧,他的文章当时风传一时。他听了王星的想法之后,顿感惊异,因为他立刻感觉到这个想法的大气和力量,但他当时只说了几个字: 文人无形。 这是一个可以做多种理解的语词。 毕竟是一个愿意和新观念握手的人,王京生同意王星操作这个活动,他同意以深圳青年杂志社作为发起主办单位,作为一个在全国有着相当影响的媒体的当家人,他也承诺《深圳青年》杂志将全力推动和配合这个活动,在舆论和宣传上为活动造势。但活动必须由王星独自负责,承担活动的运作经费,并承担活动可能带来的运营风险。 王星非常理解王京生的苦心,毕竟,《深圳青年》杂志是有主管单位的,这不是一个私营企业,而杂志社承诺作为发起主办单位已经足够了。 他们为这个活动设定了一个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名称: 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 一个改变历史的策划就这样渐渐变得成熟和可感,它被认同,被确立,被激情和理性的整理纳入到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面。 旋即,《深圳青年》以最快的速度刊发了王星与邓康延、王京生合作的一篇惊世骇俗的观念性宣言—— 为文人造个海 ——深圳(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章程序言 惊涛拍岸。商品经济的大潮裹挟着四海的财富,以“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气势,向古老的中国大陆涌来,向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涌来。有人临渊羡鱼,有人退而结网,更有人三下两下卷起了裤腿“下海”。 曾经以精神产品的丰硕平衡着物质生活的清贫的文化阶层,又一次面临着失落。中国文人,早已走出了“悠然见南山”的年代,笔下舒卷着社会现实的风云,社会现实的风云又掀动着作家的襟怀。而他们对自身的命运却总是无力关怀。面对汹汹的商品大潮,无奈于微微的润笔之水。弃笔而取计算器,弃则不忍心,不弃又不甘心。 能不能无需落身经济之海,也作恣肆汪洋,也聚雄厚富饶?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部(3)
时代为天下文人呼吁第三种生存方式:以墨作“海”,以笔迎潮! “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应运而生。 建立起一个市场,一个公平地体现出知识分子价值的市场,让文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富起来,让智慧仗着文人的经济腰杆,流通起来。 攥住了经济的杠杆,就能提升起文化和文化人的命运;攥住了知识产权的杠杆,就能提升起优秀文稿的地位和价值。 文稿竞价也许惊世骇俗,其实顺理成章。在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已有的金子淹没于沙砾之中。 优胜劣汰,去芜存精。“优秀文稿公开竞价”,催生着“顶而尖”的作品,也遏制着滥竽充数。精神产品的“大河”,在社会效益和价值规律的航道上波澜壮阔。 竞价会上的第一声槌响,将声透五千年,响动千万里,文人“言义不言利”的藩篱,被一槌洞开。 这第一声槌响,让文人能够伏身潜心于格子,又能从格子上浩浩然站起来。 这第一声槌响,便是一篇走向人类文明辉煌的财富宣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万人知。 与其临风唱晚,何如与海共潮! 现在再读这篇文章,依旧让人情怀激荡、豪气勃发。可以想象王星与邓康延、王京生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畅快和惬意呀。 要知道,当时所谓的“章程”还没有出笼,王星迫不及待地推出这篇宣言,无疑是想事先把这个观念向世人昭示。 不是王星迫不及待,而是文人和文化市场迫不及待了。 顺势而为,正是中国首次优秀文稿公开竞价的策划优势。是这个沸腾的时代给了王星一个巨大的灵感。他没有理由不融入这个时代。 第一节:搭建一个舞台——启动中国文化市场 冰心出任总顾问 王星成了总导演 首次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活动的想法刚一确认,王星便开始搭建“舞台”。 这个舞台的基础是中国的一批顶尖作家和文人,只有他们的热情介入和参与,才有可能将这个活动导入一个具备操作性的层面。而只有首先获得这些作家的认可和支持,策划者才有可能对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效应事先作出一个基本的评估,因为作家是这个活动的主角。 从根本上来说,这次活动涉及到两个基本和根本的层面:买方和卖方。策划者首先要确定的是卖方市场和意向。这个问题涉及以下要点: 活动的品位和质素; 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活动的覆盖面和渗透层面; 活动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以上这些要素只有从中国的作家那里获得确认,而获得作家的确认和支持是活动得以展开的必须条件。 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那里盘踞着中国作家的集群。王星首先北上京城。在北京,他拜会了国务院新闻出版署的官员、###出版局的官员,以及中国作协、中国剧协等官员,他要从中国的文化主管机构那里获得对活动的认可和支持,这点至关重要,因为文稿竞价是一个有点敏感的、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 在北京期间,王星同时拜会了文坛泰斗冰心老人,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著名诗人艾青,他们对这个活动均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坚定了王星的信心。 紧接着,他广泛接触和拜会北京的其他作家:张洁、白桦、丛维熙、刘星、刘心武、李国文、张抗抗、权延赤、莫言、梁晓声、霍达、王朝柱等,以及文艺评论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陈荒煤、冯牧、雷达、马也、缪俊杰、张树相等,所到之处,作家、学者们无不为他的惊人的想法叫绝,他们被王星充满激情的演讲所感染,他们知道,深圳是操作这个活动最理想的地方。 除北京以外,王星又去了南京、上海、杭州,他与江浙作家沙叶新、叶永烈、黄蓓佳、苏童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同样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上部(4)
国内其他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作家,如张贤亮、###才等也都对这个策划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这里应该特别提起刘晓庆,王星曾多次采访她,并发表了一篇充满噱头的专访《戳穿刘晓庆》,使当期的《深圳青年》杂志增发了3万本。他电话给她的时候,刘晓庆正好在北京。她只是简单地听了王星的介绍,便爽快的答应自己将参与这次活动。刘晓庆的参与很重要,她为本次活动带来了预期的新闻效应和热点效应。 王星就中国作家对这个项目的立场做了一次彻底的清仓查库,所接触的作家,几乎没有对这个活动产生微词的,更多的作家认为,如果这个项目获得成功,那等于做了一件对中国文坛功德无量的大事。 创造新的“深圳速度” 各级领导一路绿灯 与此同时,项目的报批手续也在积极地进行。报批,永远是大型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必修课,它使活动具备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