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巫祠已经是废墟。
第十二山 平山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美玉:这是对平巫祠废墟的解说。
第十三山 京山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肃(石旁),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河:是黄河。
第十四山 虫尾山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黄泽:联系第十六山,黄泽在漳河南。
第十五山 彭此(左加匈)山
“又东三百里,曰彭此之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多肥遗之蛇。”
无草木:是废墟。其下多水:是说遗址在水边。肥遗:在这一山再次出现。
以上五山出现的词语有:孟门,漆,竹,丹,薄,黄,此,肥遗。这些词语在伊洛和渭河出现。考虑到始族迁徙,这是渭河和黄河之间始族沟通留下的痕迹。在山经中,在一个始族记录里出现别个地区的词语,这种现象常见。从这五山的词语看,汇合了来自渭河和伊洛的始族和巫祠。实际上记录了女娲崇拜向东方的传播。女娲崇拜起源于渭河下游,传播到山西沁水地区,受到广泛崇拜。
第十六山 小侯山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古(鸟旁)习(鸟旁),食之不爵(水旁)。”
明漳之水南流注于黄泽:可知黄泽在卫河。
第十七山 泰头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第十八山 轩辕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从(木旁),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叫,食之不妒。”
轩辕巫祠从渭河迁徙到这里,时间是“多铜”时代,晚于“石”时代。黄:渭河方言,玉崇拜。黄鸟:古汉语就是玉鸟,来自渭河的神鸟。这是一条重要的信息,能够证实,渭河地区的巫文化传播到了太行山,依照这一经的排序,轩辕山在沁水边,王屋山北。联系下一山看,轩辕是在沁水和漳河的分水岭。这里已经是个巫祠遗址,遗址时代多铜,轩辕巫祠应该在公元前3千年。北次三经记录了巫祠遗址。可知收集资料的时候,巫祠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生产氏族的大商正在兴起,从中心巫祠独立出来。从时间算,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这个时期,中心巫祠正在作整理巫文化的伟大工程。
读者,对于北次三经已经读到第18山,你觉得很枯燥,是吧?可是,这就是6千年以前古人的“文化”。这些文化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的“讲义”。祖先的文化当作经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续北次三经
第十九山 谒戾山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这一山在沁水的源头。谒戾山有多大?发源了沁水向南流,丹林水向南流,婴侯水向北流。沁水与丹林水位置重合,可知是一条水的两个名字。沁水应该是书作者对丹林古水的注解。在沁水的时候,还能够知道丹林古水的位置。婴侯之水北流注于汜水,应该是漳河水系。沁水的源头很可注意:多座巫祠在这个地区。沁水源头山地的土著始族叫作戎狄人。戎狄人是漳河娀狄人的分支。古书说,周祖先从戎狄走出来。这是说,戎狄人走向沁水地区,与渭河的周祖先在这里汇合。
第二十山 沮洳山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綦(水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沮洳山,据古书,周人的祖先曾经到过沮洳,这是汾水和沁水之间的一块低湿地。
第二十一山 神群(代字)山
“又北三百里,曰神群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洹:沁水地区的地名。沁水地区在语言上与古汉语的太行方言有区别。沁水地区的资料结束。从二十二山以后,在漳河地区。
第二十二山 发鸠山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节(木旁)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以下是书作者的增补),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查地图,漳河在沁河东北,太行山的东坡,是精卫鸟神话流传的地区。长时间里,关于炎帝,神农是历史之谜。这一经出现了对炎帝的记载。发鸠山在山西榆社,武乡一带。沿着漳河到著名的磁山不到二百公里。精卫鸟的神话流传在这里。从磁山向南五十公里是商的中心安阳。从磁山向东是平原都城邯郸。可知,神话时期的磁山在“东海”边。榆社武乡就是西山了。女娃溺死在东海,可知在东海边,那还是华北平原没有形成的时候。所谓东海,其实是浸在海水中的华北低地。鸟衔草做巢,在今天已经是常识,而一种鸟衔草飞向东海竞被娀狄人发现了。这是个多么古老的传说。
第二十三山 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