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贺的人中间,文盲与半文盲居多,但他们都争着称赞这幅连平仄也无所讲究的对联写得如何如何好。
又有些女人拉着、抱着她们的小孩子挤进门来,由于房子狭小,多数人不能落坐,招待也只是米擂茶而已。吴枣秀提着茶桶,不断用小勺向客人碗里添加茶水。人们进进出出倒也很热闹。
屋里的摆设依旧十分简陋,除了那张唯一的旧木柜之外,新置了一张架子床,这也惹得女人们羡慕不已,她们都极力夸赞大香嫂的能耐。
街面上过往的行人还不免停步注目。
小孩子们在鞭炮响过之后,蜂拥而上去寻找未燃尽的零散炮仗,偶尔也能重新放响几个。
黄大香相信“吉兆”,这一天过得很顺畅,她很高兴。可是,左邻右舍都来了,李松福却没有露脸。
晚上,吴枣秀忍不住问:“你说,今天这李松福怎么就没有来道贺?”
“大概是忙不过来吧,他也是刚搬到一个新地方。”黄大香解释说。
“再忙也不少这点时间呀!”吴枣秀并不信服这个解释,“莫非他这种人也知道生什么意见?”
“他哪是生什么意见?你别瞎猜度人。。。 ”黄大香说,“我们不是也没给他去贺喜么?”
“可他还没挂新招牌开张呀!”吴枣秀说。
“... ”黄大香一时无话,这是她在前天交代过李松福,让他不用来凑这个热闹,李松福也就真的没有来,“还是这样好,何必大家为难呢?”
黄大香的小摊有了个门面,上门的生意多了起来。
能得到许多人的帮扶照顾,黄大香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尤其是,她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从苦难中走了过来,这得到了天地神灵的护佑,她时常吧忘记曾经许下过的誓愿:那就是得请人念几天经文。
[遗憾]终于,经过一番准备,青石庵的小尼姑来黄大香家里了,一连三天,为她家念诵了《大悲咒》的经文。
期间,却发生了一件让人难免感到尴尬的事。
那位在小学校教书的姚太如也常去黄大香家,他每次都要上了半斤一斤的花生,他不喝酒,只喜欢一碗浓茶,边吃边与人扯闲话,但黄大香注意到,姚太如不时要朝对面的张家打望几眼,好几次,张炳卿出来在家门前转一圈进屋,姚太如待其他客人一走,便马上包起剩余的花生,起身横过街面去了张家。他只是去教炳卿学胡琴么?
这天,姚太如来了,像往常一样,坐在货店前与人侃侃而谈,忽然,他听到里屋传出来颂经的声音,顿时呆住了,一直到离开,他竟然没有再出一声,而且,这一天他也没有去张家,而是低着头闷闷地回学校去了。
一连三天,姚太如都是这个样子,只有在最后一天,尼姑出门走了,他才对黄大香说了一句:“您是诚心信奉菩萨的吧,可菩萨的事,我还真是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不过,我也以为,那些信仰菩萨的人都会是些真正的好心人,因为,只有满怀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也才有可能去救人苦难的!”
[心语]黄大香则大惑不解:这就奇怪了,既然你也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那为什么还要说该不该信菩萨这话呢?
随后,姚太如有十多天没有再来黄大香这里,可前天他还是来了,只是从此没有再提起有关菩萨的话题。当时,他打听过张炳卿近来的情况,是不是生了病。黄大香告诉他:张炳卿去乡下作了十多天上门工夫,到前天才回家,也就没有上小学校去。
11
[场景1]解疑答难
上午,国芬在河边遇到张炳卿,向他提起上夜校的事,近来,因为张炳卿为婚姻的事与伯父一直僵持着,心里很烦,似乎很有些害怕与国芬说话,这让国芬觉得十分可笑。
自从上次在打柴回家的路上与国芬交谈后,国芬的身影就时常在他心里活动,让他挥之不去。
晚餐后,张炳卿闲得慌,又不知不觉去了小学校。
天还没黑,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姚太如与一些青年在跳高,许多收工路过这里的群众围在那里观看。
小镇人对这种事也感新鲜,他们没见过什么剪式、滚式的跳法。几个青年人心痒痒地学着用新方法跳,结果连连跌倒好几个,引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
张炳卿远远地站在一旁看着,也笑了。姚太如发现了他:“炳老表,你也来试一试吧!”
“我哪来这门子心思?”张炳卿摇着头说。
“你那心思用去想老婆了不是?”人们取笑他。
张炳卿只苦笑了一下。姚太如看出张炳卿的情绪有些异常,便拿起衣服走了过来:“好些天没来了,你瘦了许多呢,是遇着了什么为难的事?”
“没什么大事,我走着走着便上这里来了——真没事,我该走了。”张炳卿又准备转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