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五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如金色的丝线般倾洒在大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那时的我,正和来自云南的朋友站在亳州的土地上,一同望着前方未知的道路。生活的压力如影随形,沉重地压在我们心头,让我们深感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必须得出去闯荡一番,寻找生计。
“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得出去找找机会。”我对朋友说道。
朋友点点头,回应道:“是啊,我也这么想,听说山东那边机会多,咱要不往那边去试试。”
我想起曾有朋友在山东混得不错,便下定决心:“行,那就这么定了,咱去山东。”
于是,我带着朋友一同踏上了从亳州开往威海的大巴车。
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晃晃悠悠地前行着,仿佛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与忐忑。终于,我们抵达了山东威海。刚下车走出车站,嘈杂的声音便如潮水般扑面而来,车站门口有许多招工的人。
“小伙子,要不要来我们这儿干活啊?”一位山东本地的老板热情地询问道。
我们对视一眼,心中虽有疑虑,但在这陌生的地方,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选择。我开口道:“老板,是啥工作呀?”
老板连忙说:“去砖瓦厂干活,包吃包住。”
朋友小声嘀咕道:“这能行吗?”
我想了想,咬咬牙道:“干!咱两个男子汉大丈夫,曾经也走南闯北多年,有啥好怕的。”
老板开着面包车,载着我们和行李,一路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海阳市的二十里铺的一个砖厂。海阳的地理环境与我们家乡截然不同,这里到处是连绵起伏的丘陵,那些不高的小土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山包间种满了花生、大豆等作物。这里离海边很近,海风时不时地吹来,带着一丝咸涩的味道,环境倒也宜人。
进入砖厂后,大老板不在,负责的是一个本地的山东大汉。他个子高高的,脸庞上有着被火灼烧后留下的巨大疤痕,显得有些狰狞。
“你们俩就是新来的?”他粗声粗气地问道。
“是的,老板。”我赶紧回答道。
“跟我来安排你们住的地方。”他带着我们来到一处简陋的屋子,里面是用砖块垒起来的板床。
放下行李后,老板招呼我们吃了顿饭,接着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工作的细节。
“你们俩主要负责开着机动三轮车拉刚从砖机里出来的湿砖坯子,运到晾晒场,然后由工人卸下来打成垄晾晒。拉一趟能有几毛钱的报酬,一天大概能挣二十来块钱。”老板说道。
“行,老板,我们知道了。”朋友回应道。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我们便开始了工作。机动三轮车我在老家时经常开,拉过砖,所以上手并不困难。我那个云南的朋友简单学习了一下,也很快掌握了。
“嘿,兄弟,你开稳点啊。”朋友笑着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