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战争论中认为在战争中所能追求的目的中 > 第五章 防御的方式(第1页)

第五章 防御的方式(第1页)

在防御的各要素中,决定战术结果和战略结果的因素除了军队的绝对数量与质量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的地理位置、出敌不意、多面攻击、战区的有利作用、民众的支持及巨大的精神力量等因素。

关于防御方在利用上述这些因素比进攻方更有利的问题,我们已经在上文探讨过了,在这里,我们要谈的问题是主要供防御方利用因而可以当成是支持防御这座大厦的各种支柱的哪些手段是有益的。

1。后备军。在现代,后备军也经常被调到国外进攻敌国,并且不容置疑。在某些国家,比如在普鲁士,后备军早已被看作是常备军的一部分,所以,它的作用不止于防御。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人们在1813—1815年广泛利用后备军是在防御作战中开始的;后备军也只在少数几个地方,是像普鲁士那样组织的,而那些组织不完善的后备军用来防御比用于进攻更为靠谱。此外,后备军的概念中还有这样一种含义——全体民众以其体力、财产和精神在战争中不同于一般地、或多或少地志愿去协助作战。

后备军的组织越不具备这样的性质,所组建的队伍便越成为一种变相的常备军。当然,越具备常备军的优点,所组建的队伍也就越缺少真正的后备军的优点。

后备军真正的优点是:具有广泛得多、生动得多、十分容易因精神和信念的作用而大大增强的力量。

后备军的实质往往表现在这些方面,后备军的组织形式必须让全体民众发挥这种协助作用,否则,要想后备军建立特别的成就便只能水中捞月了。

非常明显,后备军这种实质与防御的概念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到,以这样的后备军来防御比进攻更合适,它可以挫败敌军的进攻。当然,这种效果主要体现于防御战中。

2。要塞。进攻方所能利用的要塞,只存在于边境附近的要塞,所以,要塞对进攻方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防御方却能够利用全国的要塞,所以,有很多要塞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样的作用本身很强大。一座可以迫使敌军发动包围战而己方能够守得住的要塞,往往比一座只让敌军放弃占领该地区的想法,进而无法真正牵制和消灭敌军的要塞,在战争中更能发挥作用。

3。民众。尽管在大多数场合下,战区内的单个居民对战争的影响犹如一滴水在整条河流中的作用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全国居民,就算在根本不是民众暴动的场合,也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

如果本国民众服从本国政府,那么在本国进行任何活动都会比较容易。敌人要让居民尽任何大小义务是不容易的,他们必须使用强制手段才有可能,进而他们要动用军队。如此一来,敌人将耗费大量兵力和增加很多劳累,而防御方则可以得到这一切。尽管民众并非真正地出于自愿,但是长期形成的公民的服从性会让他们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而且那种真正忠诚的自愿协助是很多的,在一切不需要流血牺牲的事情上,这种协助则更多了。

在此,我们以情报为例子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情报并不是出于重大的需要而通过侦察取得的情报,而是指军队在日常勤务中遇到的搞不清楚的细小的情况,同居民保持良好关系则可以让防御方在这方面占尽优势。

最小的侦察队、每个哨兵和每个外出执行任务的军官都有必要向当地居民了解有关敌人、友军和当面之敌的情报。

倘若我们在研究了上述这样一般且经常出现的情况后,再研究一下特殊情况,即居民直接参与斗争,甚至居民参加斗争发展到最高阶段,如西班牙那样,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民众战争。那么我们便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支持便不再是单纯的支持,而是出现了另外一种真正的力量。根据这些,我们认为:

4。民众武装或民兵是一种较独特的防御手段。

5。我们还可以将同盟者当成防御方的最后支柱。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同盟者并不是进攻方也有的一般的同盟者,而是指同某个国家的安危存亡有着切身利害关系的同盟国。只要了解一下当前欧洲各国的情况,我们便会发现,国家和民族的各种大小的利益都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地交织在一起。

如此一来,每个这样的交叉点便成了一个起着稳定作用的结,因为在这种结上,一个趋向是另一个趋向的平衡力量;这些结又紧密联系成较大的整体,任何变化都必然会对这种联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各国之间关系的总和便呈现出有利于整体上的维持现状,而不是让它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种关系存在着维持现状的倾向。

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上述这样的理解来理解政治均势,而且但凡许多文明国家进行多方面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产生这样的政治均势。

对于共同利益要求我们维持现状的这种倾向究竟会产生多大的作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个别国家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会让整体更容易发挥这种维持现状的作用,而有些变化则会让整体难以发挥维持现状的作用。

在前一种场合中的变化是维持政治均势的力量。由于它们和共同利益的倾向保持一致,所以,它们也会获得共同利益中的大部分,而在后一种场合中的变化则是一种病态。它是个别部分在积极活动,是一种真正的病态。在由许多国家组成且关系并不牢靠的整体内出现这种情况,是不足为奇的。

所以,如果有人说,在历史上曾有些国家能够获得对自己有利的重大变化,可是整体的维持作用却不发挥作用,连尝试制止这种改变的行为也没有,甚至有些国家还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几乎成为整体的绝对统治者。

对此,我们认为,虽然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这并不能证明共同利益要求维持现状的倾向是不存在的,它只能证明这个倾向的作用在当时力量不够强大。这正如向这一目标的引力与向那个目标的运动并非一码事,我们不能因此说明这种引力是不存在的。

我们认为:要求维持均势的倾向就要维持现状。当然,我们是以现状中的均势作为前提的,因为一旦均势状态遭到破坏,一旦紧张局面出现,维持均势的倾向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不过,如果从本质上看问题,那么该变化总是涉及一小部分国家,却不会涉及大多数国家。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大多数国家都深知各自的生存始终由各国的共同利益来维持和保证的,而且可以肯定,任何一个与整体保持一致的国家在自卫时,获得支持的国家数量要远远多于反对它的国家数量。

谁若是嘲笑这些研究,谁便是抛弃哲学上的真理。然而,虽然哲学上的真理让我们了解事物基本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但是如果不对偶然现象加以考虑,而试图从这种相互关系中去得出能够支配每个具体情况的法则,这也是不合适的。

但是,谁若是在逸事趣闻上徘徊,并用这些东西来编纂历史,时时从个别现象出发,从细节问题入手,并且只以寻找最直接的原因为目的,从不深入研究总的在根本上起支配作用的关系,那么他的看法只在个别事件上有价值。对这种人来说,哲学对一般情况所规定的一切,自然是难以设想的了。

如果说不存在维持均势的倾向,那么许多文明国家就绝对不会在较长时间内共同存在,它们将会合并成一个国家。既然现在的欧洲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这便是共同利益维持均势的倾向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整体并非永远地维护每个国家,那也是这一整体中的不正常现象,但是这种不正常现象并没有破坏整体,而是被整体消除了。

有些严重破坏均势的变化会为其他国家的或多或少的公开的反抗所阻止或消除,这点只需要回顾一下历史便能明白。当然,罗列大量事实来作论据是多此一举。我们只想举一个例子,因为那些对政治均势冷嘲热讽的人总是提到它。

我们所讲的事例是波兰,一个拥有800万人口的国家被一分为三,而周遭国家却没有一个出手支援。这个事例似乎说明了政治均势一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至少在个别情况下不发生作用。

波兰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被几个国家灭亡,沦为几个强国的掠夺物,这好像是一个特殊情况。既然它无法影响整个欧洲各国的共同利益,那么人们便会认为,共同利益在维护各国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幻想、虚构的。但是,我们坚持这样认为:首先,不管个别事件如何突出,它都无法成为否定一般情况的论据;其次,波兰的亡国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难以理解。难道波兰真的能算是一个欧洲国家,可以作为欧洲各国中一个具有同等水平的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它是一个鞑靼国,可它又不像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那样生活在黑海之滨,即地处欧洲国家僻远的地带,而是地处欧洲各国之间的维斯拉河流域。

我们这样讲,既不是瞧不起波兰人,也不是说这个国家被一分为三是理所当然的,而是为了真实地阐明情况。几十年来,波兰几乎没有起过什么政治作用,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它是纷争的火药桶。从其本身的状况和国家的结构来说,波兰是无法在其他各国之间长时间地存在的,而要改变这种状态,就算波兰的政府首脑有这样的意愿,那也是一项极为庞大、需要耗费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才能完成的工程。更何况,政府首脑身上往往沾满鞑靼人的习气,他们很难有这样的想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