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一位世界性的杰出作家(1)
——从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王理行
今年是谁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ⅩⅩ国的ⅩⅩⅩⅩ。
啊?没听说过嘛!他(她)是谁?
我也不清楚。
国内出过他(她)的作品了吗?
好像没有。
进入21世纪后的每年10月上旬,有关最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消息在瑞典一公布,在关心诺贝尔文学的人们中间,类似的对话就会不绝于耳。而且,这样的对话不仅在中国常常听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很流行。
一次又一次出人意外
就拿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来说,在获奖前,尽管她已有近30部德语小说和剧本问世,在德奥地区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作家,但在德语世界之外,她几乎默默无闻,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鲜为人知。比如,在中国大陆,对于她,除了个别专业外国文学词典里有过简要介绍外,就几乎难觅踪迹了,不过,繁体字版的《钢琴教师》已经在港台地区出版;在美国,尽管可买到四部耶利内克的作品,但她的书基本卖不动。一些美国的出版社认为,耶利内克的作品太残酷,不是那种能畅销的作品。她获奖后,连美国《纽约时报》都感到意外,载文指出,近年最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浮出水面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得奖者是什么人。该报由此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瑞典学院忽略了包括普鲁斯特和乔伊斯在内的现代文学不少顶级大家,还有一些名作家,一年又一年被视为问鼎该奖的有力人选,却总是落空。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迈克尔?库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曾令许多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和作家大感意外,尽管此前,他的代表作《耻》已于2002年推出中文版,一些专业报刊已刊发过几篇相关评介文章,而他在欧美文坛已经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2002年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得奖前也不为人知。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令世人感到意外的程度,更甚于耶利内克的获奖。很多匈牙利人都没听说过这位同胞,就连匈牙利的许多大学文学教授、评论家也不知道他是谁。他在匈牙利以外默默无闻是自然而然的了。在中国,只在一本作家词典中能找到短短几行介绍他的文字。倘若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凯尔泰斯很可能会一直这样默默无闻下去。
英国作家V。S。奈保尔在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在欧美文坛已被视为重要作家,但他和库切一样,人们似乎在世界文坛上可以找出一批同样有理由,甚至更有理由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作家。在他获奖前,在欧美,奈保尔早已享有声名;在中国,则只有花城出版社在十来年前出版过他的一部小说《米盖尔大街》,另外,译林出版社已买下他的两部代表作正在组织翻译出版,有少量学者在关注他,但对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奈保尔是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
相比之下,20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倒是一个例外,但他的获奖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意外。生于1930年的品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不过,尽管品特一直被公认为英国20世纪继萧伯纳之后最杰出的戏剧家,也对世界剧坛产生过重大影响,但他早已过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也早就被诺贝尔奖的预测者忘记了。到2005年3月,他已宣布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全力投身于政治活动。谁也不会想到品特此时还会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仍然是评委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为什么新世纪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都是陌生人呢?为什么瑞典学院以外的专家、学者、媒体认为最有可能获奖的那批作家偏偏老是不得奖呢?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诺贝尔文学奖走过了百年历程后,每年在确定获奖作家时,仍然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即诺贝尔文学奖是要颁发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文学自然仍是其评委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品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剧作家,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人物多是下层人民,戏剧冲突往往围绕一间闭塞的小屋发生。小屋象征着安全,而屋外则存在不可知的威胁。他的剧作表现的是品特对战后英国社会生活中受“威胁”的感觉,也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现当代社会里人们的恐慌心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和人的孤独。
耶利内克的许多作品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著称。她用文学语言对性别问题、社会中的性与暴力等主题的探讨,她描写的妇女如何被毁掉的故事,她对奥地利传统文学以及传统文化风俗的抨击,她对自己的同胞的无情批评和强烈的女权主义倾向,都包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思辨和批判意识,能够引起极其丰富的联想。她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中陈规旧俗的荒谬以及这种枷锁对人施加的压力。
南非的国家之耻——种族隔离制度,库切一直不愿直接写及但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这,其实是整个人类之耻。他的作品内涵和寓意都颇为丰富,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涉及了后现代社会里的诸多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缺乏、不愿、难以相互交流和理解,而是互相设防、互相封闭。其代表作《耻》中卢里生活中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世纪末人类生存现状的困窘。《耻》是一个后殖民世界中人类种族关系现状的寓言:殖民统治结束后,其危害却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