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唐开国上部18 > 第二十一章内斗(第1页)

第二十一章内斗(第1页)

矛盾的开始

我所说的内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就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而这场斗争最终的结果就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事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呢?

是李世民的野心膨胀还是李建成的心胸狭窄?或是李渊的纵容?

事实上,唐代一共发生过三次玄武门事变,而武德年间的这次玄武门事变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历史影响深远所以排在了第一位。

而且一直到今天为止,其中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地探究,总之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客观上决定了唐朝未来的走向,甚至可以说,后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踩着玄武门事变的鲜血而光耀千古的。

很多人一提起玄武门事变,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以李世民为首的正义人士,经过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终于消灭了以李建成为首的恶势力集团,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

如果你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上面这句话时,那么我要告诉你,你被李世民忽悠了。

事实上,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后,为了掩盖杀兄逼父的事实,销毁了大量的证据,而且伪造了很多史料来美化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很多史料记载的细节,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去探寻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逐渐找到那场事变前因后果的真相。

玄武门事变最终能够发生,一定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双方矛盾实在无法调和的结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早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后,我还是相信《资治通鉴》上的记载。

在《资治通鉴》武德二年九月的记载中,有这样两段话:

“建成嫉秦王功高,颇相猜忌。”

“复上书谏太子饮酒无节,及信谗慝,疏骨肉,太子不怿,而所为如故。纲郁郁不得志,是岁,固称老病辞职。”

这里关于“疏骨肉”的记载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矛盾产生的最早记载,而巧合的是两个人产生矛盾的同时正好是刘文静被杀的前后。在前面叙述“刘文静案件”的时候,我已经分析了李世民和他父亲李渊之间的矛盾。

如此看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其实是建立在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之上的。也就是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是李渊和李世民矛盾的变异。听起来好像很乱,没关系,下面我为大家梳理一下。

事实上,在刘文静被杀后,尤其是在李世民平定洛阳后,李世民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这一点在前面我们也说过,而我们无法知道的是,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在我看来,在李世民的心中绝不仅仅只是想和李建成争夺太子的地位,其实他的野心是直指皇位。

当皇帝是李世民的目标,问题是这个目标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就是杀掉李渊夺取皇位。长期目标就是夺过太子的地位,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李世民并不是白痴,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后者还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也是比较稳妥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虽然有着“立嫡立长”的传统,但是究竟谁能继承皇位,其结果还是皇帝说了算。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很多时候都突破了“立嫡立长”的传统,那为什么李渊就不能做到?

当然,要想让李渊改变立太子的念头是不容易的。除了李世民要积极表现外,还要寄希望于李建成犯下严重的错误,从而让李渊下定决心废掉他。

不可否认,李世民的表现很积极,在唐朝的全国统一战争中,表现得相当出色,这里边固然有他通过立功立足朝廷的想法,但我想更多的是他想表现给李渊看,从而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太子的重任。

但是令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积极表现反而让他走向了一个死角。也就是说立功越多,朝廷越不买账。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李建成的表现也不差。而李建成是李渊的接班人,这一点全国公认,李建成既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那为什么要废掉他?不废掉李建成,就等于承认他的太子地位,那么除了李渊之外,在朝廷里不能有任何一个人超过他。李世民也不例外。

所以,李世民立功越多,朝廷越排挤,归根到底李建成是他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

难道真的无法打动父皇吗?难道李建成永远不会犯错吗?不!我相信他会露出致命的破绽。李世民沉默了,在沉默中他耐心地寻找机会。

一直到了武德七年六月三日,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被称为玄武门之变前奏的杨文幹造反事件。

杨文造反

武德七年(624)六月三日。

这一天,李渊的心情显得格外不错,带领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到仁智宫(长安城正北方向)去避暑,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全面主持政务。

其实,李渊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李建成一个独立主持朝政的机会,毕竟自己的年岁已经大了,不可能总是精力充沛地处理一切事务,天下最终还是年轻人的,李建成这只长大的小鸟现在应该承担起独立监国的责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