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像后世那样,为了赶戏毫不考虑演技的问题,拿到剧本就开始立项直接拍,连背影都需要文替。
在这个时候是无法容忍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除非是一些武打特技动作确实做不出来,危险性也比较大的情况下才考虑用武替。
也不能因此就怪演员不敬业,如果主角伤了,这部戏还拍不拍了?这是要为全局去考虑的。
赵保刚是慢工出细活,但就是这份严谨,才赢得了现在的尊重。
“这个剧本还有些瑕疵,我做了部分修改,都标注出来了。你们看一下!”
陈渤从影视传媒公司出来扭头拐进了星河影业,梁文景约好了剧本作者都等着他呢。
版权还真没在星河公司手里,被一位非常喜欢这本小说的导演孙州给看中之后买了下来,只是一直没有筹拍。
梁文景找到他之后,便联合小说作者开始进行编剧工作。
陈渤直接开门见山,没有多少客套,现有的剧本说实话他是有些不满意的,在于一些情节处理问题上太跳脱,会让人感觉不明所以。
小说原作者北春和导演孙州虽然都有些不满,但还是耐着性子翻开了改版之后打印出来的剧本,毕竟星河影业是投资方,只要不是太苛刻,谁会跟钱过不去。
让他们满意的是,陈渤并没有将原文直接删减,而是特别标注之后,在后面增加了要修改的内容。
“我将原先的情节设定更加矛盾化了,诗人和兽医之间是两个极端的世界,应该表现得更加深入些。这样能够更反衬周渝内心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的纠结。一个激情似火,一个则温柔如水。”
原剧本在这方面表现的并不够好,没有将矛盾完全激化开来。
论华人导演里拍文艺片里最出色的,非王大墨镜莫属,陈渤有些受他的影响,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部分修改。
第五十一章:女人心,海底针
电影是镜头语言的艺术,如何透过方寸之间的取景器将故事讲好是个技术活。
不然为什么有人花了大价钱却出了大烂片,有人几十万的小制作却能收获口碑和奖杯,电影的世界有太多传奇。
北春和孙州越看感觉越对味,这和他们之前做的剧本相比,虽然只是做了部分微小的改动,但是一下子就能够提升不少的质感。
“太棒了!陈总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孙州合上剧本由衷地叹道。
“都是业余爱好,我不过是拾遗补缺,在一部优秀的剧本基础上做了细微改动。”
原剧本并非一无是处,见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陈渤也不吝惜赞美之声。
“我也觉得经过改动之后的剧本情节更加合理,顺畅,也更戏剧化,非常有画面感!”
北春作为原作者,显然更有发言权,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尽量原汁原味地搬到大荧幕上,显然是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陈渤接着又和他们探讨了整部电影的镜头结构、如何调度的细节问题,虽然陈渤不是专业电影人,但是作为电影爱好者,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对这些并不陌生。
《周渝的火车》便正式立项,资金准备充足,由李雪儿和梁文景来负责督导制片,初步投资600万,到时候根据进度还可以再追加。
这次取景地选择的是在西南边陲小镇,星河影业目前缺少发行渠道,必然是要和其他电影公司来进行合作的。西南地区正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辐射范围,梁文景的原单位,既能在拍摄上有所帮助,也能再后期发行上进行合作。
因为故事发生地本就在两座小城市之间,不是正儿八经的商业电影,也没有可植入广告的空间。
不过还好星河影业有足够的现金去支撑这部处女之作。
在孙州和北春的一再强调下,又给陈渤冠上了个联合编剧的名头,当然还是用他的小号东方岳。
这下电影还没开拍,光编剧就仨人,陈渤现在既是出品人又是编剧,听起来好像还挺拉风的样子。
不过出品人一般都是影业公司的老板出现在字幕上,他是要把梁文景推上台的,所以出品人就署他的名,要是再写个东方岳就太高调了,编剧反而没那么多人注意。
一个夏天,大约三个月的拍摄周期,再用一个多月剪片子送审再发行。估计登录电影院最早也得等到寒假了,而且现在的电影院是一团散沙,有的是自营,有的是国营分属各省电影制片厂旗下。
完全没有统一的院线,具体怎么排片怎么安排档期都需要发行公司挨个的去谈,包括利润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