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坐在驾驶舱里,已经是满头大汗。
不过看着他操作的机器人,正在把海底的矿砂一包包的装包,送上来他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身上的疲惫,瞬间也就不翼而飞了。
他们这个工种,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坐在船上的驾驶舱里,操作着海底下的机器人。
看似很简单,很安全,可实际上,这却是一份非常考验耐心和体力的工作。
因为他们操作的机器人,可和那种没有触觉的最简单的机器人不一样。
他们操作的机器人,浑身上下都布满了传感器,一方面要感受外界的力量。
因为这和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要在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的水下,进行采矿工作。
那就相当于在几百个大气压下面工作,而你的机器人既要感受到外界海水的压力。
还要感受到海面下暗流涌动的洋流,因为如果你感知不到。
那么可能就会被洋流给吹歪,一旦影响到你的挖矿动作。
那你这机器人就可能东倒西歪,而东倒西歪的下场就是危及到旁边去其他机器人。
而且还要感知到脚下海底矿脉是否够硬,脚踩上去会不会陷入到海沙里。
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到的。
虽然从机器人传递回来的各种压力,都会以一比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比例缩小。
可即便如此,各种复杂的力,传导到操作员身上,也会让操作员非常消耗体力和精力。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员要感知到海底下各个方向传递过来的力。
然后根据这些不同方向的受力,来改变操作机器人的模式,和控制机器人动作的精度。
这就是每个矿工多要面对的日常。
所以别看他们每天都坐在操作仓里,吹着空调来操作机器人。
可实际上这份工作的难度可一点都不低,他们要时刻集中精神,感知海水下面的各种暗流。
因为你一个疏忽大意,都可能会导致数百万元的损失。
所以矿工们的精神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
有时候经常干一两个小时就要换人。
而且别看只工作了一两个小时,可实际上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这一两个小时所消耗的精力。
甚至都相当于别的工作,干了七八个小时消耗的精力。
这可不是凭白瞎吹出来的,而是他们的跟船医生,实实在在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反馈,测算出来的。
要知道这次出海,可不光是跟来了哈工大和哈工程的两个老师的团队。
连带着滨城医科大学,也派来了一个医疗团队。
一方面是保证船员们的身体健康,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搜集矿工们的各种生理和心里的数据。
然后好制定矿工培养手册,甚至在选材方面也会根据这些手册来进行基础的筛选。
毕竟在漆黑见不得光的海面下工作,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压力的。
而医生们,在跟踪了很多矿工的工作后的身体状况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