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风闻有你是什么意思 > 第二部分 苦思冥想拼拼图 第九章 不要比较要分享(第1页)

第二部分 苦思冥想拼拼图 第九章 不要比较要分享(第1页)

1967年7月的一个炎热午后,当我光着脚丫站在木浮桥边沿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我即将跳入的切萨皮克湾竟然那么浅。我本该有所顾虑,本该先检查水深的,可是这片看似无害的水域引诱我跳入了一个陷阱,使我摔断了脖子,丧失了在余生中使用双手和双腿的能力。

生活中还有一种陷阱,每一个遭遇苦难的人都应该警惕。当然,我这里指的并不是一片水域,而是一种心态—禁不住拿自己跟那些看似比自己处境好的人做比较的心态。只要放纵自己陷入这种危险心境之中几次,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被困在自怜的网中,不仅丧失了喜乐,也使上帝蒙羞。

我在瘫痪的头几年就被这张网俘获。每当我跟好友谢乐尔一起买衣服的时候,网子的捆缚力尤其明显。谢乐尔的衣服总是那么合身。相比之下,我的衣服就像麻袋片似的挂在身上。望着她试穿衣服会使我嫉妒得脸红,不过我从未告诉过她。

“你觉得怎么样,琼妮?”她会穿上我们正在考虑的一套裤装,左扭右扭,从各个角度照镜子,问我的意见。

“好看极了,谢乐尔。”我会尽量用兴奋的口气回答,以掩饰我的嫉妒。可在心里,我妒火中烧。然后,她推着我的轮椅来到镜前,让我试穿同一套衣服。这时我的脑子充斥着这样的念头:上帝,我怎么就不能像她那样?我连塑料模特都比不上,至少它们能站立!

那段时间我刚刚成为基督徒不久,对灵粮的渴望激励我花大量时间研读圣经。一天,我吃到一口颇难下咽的灵粮—初尝觉得难吃,但当我在主里成长起来以后便咂摸出它独特的味道了。这难以下咽的粮食出自《约翰福音》21章,使徒彼得跟我有同样的问题—他的一个朋友似乎比他的人生境遇要好!耶稣告知彼得,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将受逼迫、殉教而死,却对约翰的前途只字未提。

也许是嫉妒在彼得心里作怪。约翰不就是在最后的晚餐中有幸坐在耶稣旁边,似乎跟主格外亲近的那一个吗?耶稣会如何安排约翰的未来呢?彼得心绪难平,按捺不住,便指着约翰问耶稣:“他怎么样呢?他将来如何?”

耶稣给出的回答令我震惊。我当然期待他这样回应:“别担心,彼得。无论如何我都会与你同在。一切都会好的。”可他竟以这样的态度作答:“听着,我若要约翰等到我再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只要保守你的心,敬虔度日就好了。所以不要抱怨,跟从我吧!”

这话初听上去很刺耳。然而经过思考,我渐渐明白耶稣如此严厉是对的。第一,自怜只会放大自己的悲苦,既无益于上帝,也无益于任何人。你想想,假如彼得每次布道之前都先在后台暗自落泪,揣测这次的讲话会不会激怒众人以致自己被杀,那么他所传讲的道能有多大的果效?第二,拿自己的处境与约翰比较,要求上帝给他俩“同等的权利”,彼得等于对上帝为他安排的美善计划提出质疑。这种想法也是有罪的,因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怀疑上帝的美意,好像在高唱:“耶稣恨我我知道,我的不信告诉我。[1]”

此外,虽然上帝看起来极不公正,让我们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但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旁人要忍受什么。我只知道自己被摔断的脖颈所折磨,羡慕健康的邻居,全然不知邻居正被破碎的心所折磨。彼得可能不知道晚年的约翰会在一个小岛监狱里煎熬数年,接受《启示录》中的异象。约翰会在牢里眼巴巴地仰望天堂的荣光,仰望上帝宝座周围的殉教者(包括彼得!)所得的殊荣,巴不得自己的生命也早早被仁慈地截短了。[2]

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别人受过多少苦,有哪些罪要清除,要在生命中铸就哪种品质,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说别人应该承受什么试炼—应该承受多少!可是我们虽一无所知,上帝却无所不知,而且“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18:25)。上帝在一个人生命中所行的事,明显有别于在另一个人生命中所行的。他会给每个人独特的恩典去背负各自独特的十字架。

我很高兴,谢乐尔至今仍是我的闺中密友之一,我们之间的情谊真挚而深厚。我对她不再有嫉妒,这多亏基督对彼得的一席话。想想看,假如我们每每遇到难以理解的试炼,上帝都允许我们所有的朋友去经受同样的考验,那岂不糟糕?谁会拉我们一把呢?与其嫉妒负担较轻的朋友,不如得益于他们的帮助和情谊,这岂不有意义得多吗?

团契

千万不要在受苦的时候独处。我不是说绝对不可,否则谁都不能独居了。我是说我们一定不要给自己建立一圈围墙,完全拒绝他人进来体察我们的苦难,分担我们的伤痛。上帝决不希望我们独自肩负苦难的重担,他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传4:9-10)

如果你单身或守寡,也许觉得找不到人倾诉苦衷。但你其实有很多家人—主内的弟兄姊妹。这个信徒家庭注定是世间最温暖、最亲密的团契。有已婚的朋友告诉我说,即使已婚之人也不可只依赖配偶。上帝特意在教会里安排了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我们若要满足最深层的需求,就必须与他们广泛交流。假如没有在教会和社区结交的各个年龄的基督徒朋友的分担和关怀,我绝不可能有今天。

有些教会领袖非常可悲,他们觉得自己不能与处于其属灵关怀下的会众分享自己经受的任何试炼。诚然,谁也不能把最隐秘的忧虑透露给所有人,但我们确实需要跟某些人分享心事,有些心事或许应该跟广大会众分享,或者应该比通常分享的要多。那种认为教会领袖应该做中流砥柱,绝不承认自己的痛苦和忧愁的观点并非出自圣经。保罗就以痛苦和软弱坦然自夸,还经常求人代祷。那种从不与大家分享难题的教会领袖无异于教导会众效法自己的榜样!

但是,如果你与朋友的关系不如你希望的那般坦诚呢?那你就该主动去改善。团契通常是建立的,而不是找来的!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朋友戴安娜在这方面给过我很多的帮助。戴安娜最讨厌坐在那里漫无目的、海阔天空地闲聊。当然,这并不是说她不能披散头发轻松玩乐。远非如此!但是她有一种让别人坦露思想和感情的本事。我猜她的秘诀在于用心听别人说话,并且询问有关他们的问题。她的脸上总是流露出真切的关注—没有游移的目光或心不在焉的神情。

不过,戴安娜做的不止于倾听,还有分享。然而与他人分享你内心的思想、恐惧和忧虑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会让自己显得脆弱。爱的本质不就是这样吗?戴安娜以其关爱巧妙地“侵入”所遇之人的世界,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团契。她会这样提议:“在你们离开之前,咱们大家一起做一分钟祷告好不好?”正在受苦的人急切地需要和其他信徒进行有深度、有意义的交谈。他们和主内的弟兄姊妹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必要再忍受那一成不变的陈腐套话—他们已在外面的世界里受够了那一套。

当你受苦的时候,你还可以用一种办法来促进与其他基督徒的亲密分享和接触。你可以为此祷告。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记得有一次,某基督教学院合唱团利用春假在东部几个州巡演,有天晚上来到我们地区的一个教堂献唱。演出结束后,合唱团员被三三两两地分配到教会信徒各家去过夜。两个女孩被分到了埃斯提夫妇家,也就是我的朋友史蒂夫的父母家。

宾主四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天吃点心的时候,埃斯提夫妇开始以亲切而巧妙的方式将基督引入谈话,询问两个女孩是怎样与主结识的,主在她们的生命里有什么作为。令主人吃惊的是,两个女学生相视而笑,继而高兴地尖叫起来。

“埃斯提先生,埃斯提夫人,”年纪略小一点的那个大声说,“你们不知道,你们问这些问题让我多高兴。”接着她便谈起自己的信主经历。她成为基督徒还不到一年。信主之后,她自然想到了父母,希望他们和她一样同基督建立美好的关系。可他们似乎不感兴趣。有好几周,她曾试图劝父亲跟她去教会,但都不成功,直到一个星期天早晨,父亲终于同意了。

那天的敬拜似乎触动了他的心。友善的人群,感人的布道—一切都很完美。后来在走廊里,父亲说:“我得说,今天的敬拜的确很让我感动。也许过不了多久,我真的会接受你的信仰,只是不要催我。”女孩心花怒放,对上帝献上感恩,并且保证自己绝不强迫父亲。

一家人正要上车的时候,一位绅士从停车场另一边走过来,大声招呼她的父亲。这人原来是教会的一位长老,跟她父亲在生意场上有过几面之交。

“嘿,你最近怎么样?”长老笑着问,伸手去跟她的父亲握手,“你能来真是太好了。我看你把妻子和孩子也带来了。”他说着弯下腰,透过车窗朝他们点头。之后他对女孩的父亲说了一些令女孩反感的话。

“嘿,有时间给我打个电话,咱们一块喝几杯怎么样?好,我走了。保重。”他挥挥手,转身离去。

当女孩的父亲坐进车里关上门时,脸上的表情使车里的空气紧张得令人窒息。

“你知道。”他一面把车开出停车场,一面对女儿说,“我以为这个地方的人都是些名副其实的基督徒呢,可是他们跟我没有区别。”从此,他对福音关闭了心门,再没去过教会,也不再跟女儿探讨属灵问题。事实上,父母甚至敌视她的信仰。当她邀请一位朋友来到她家的避暑别墅过复活节的时候,父母竟然客气地把她们赶走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