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唐盛世一年开几次花 > 第29部分(第1页)

第29部分(第1页)

他不可置信,仿佛不相信我说出这么残忍的话……他盯了我半晌,我最后不忍,终于含着泪,笑着安慰他说:“可是你仍可以常来看我,和我说说话,我也会去魏王府修书,你……你不要,把我全忘了……”这是安慰阿泰的话吧。可这是不是更是我的私心呢?一个女人,不能和一个男人在一起,却不愿他忘了自己,完全把自己放下。自私之极的人性……

阿泰淡淡地笑了笑,却如大雪初霁,他只说了一个字:“好。”却似有千斤之重,然后就转身走掉了。剩我站在雪地里……我站了整整两个时辰。

作者有话要说:唉,一写李泰,我就伤,抱~~

☆、第五十六章 金戈铁马,为谁争天下

作者有话要说:这张憋了好久,真怕写不好,现在终于比较满意了:)大家要留言、收藏哟~

“子衿,高昌国的事如何了?”第二天一大早我终于退了烧,便耐不住性子问倚在床边看折子陪我的李世民。倒不是有多关心政事,只是战争此等和各方面都息息相关的事还是令人担心。

他伸手摸摸我的额头,有些放心的神色,才回道:"高昌国的国主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了,"虽然我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可也知道突厥是大唐的劲敌,他接着道:"高昌虽是小国,但地处咽喉,是大唐、西突厥和西域各国的要塞,贞观十年时已来朝、向大唐称臣纳岁,所以高昌投靠西突厥,不但触犯我大唐天威,而西北边境必受骚扰,往西域各国通商贸易必然受到制肘。所以此战必行!"

他目色沉沉也不说话,却忽然看住我:"朕已下旨意,兵部尚书侯君集挂帅统兵,薛万均为副帅,江夏王李承裕为监军,三月开春就远征高昌国。"

几句话简短直接,我面色淡淡,心里却已汹涌:南英要上战场了吗?

只见李世民一味盯着我,好像想要看出点什么来,我沉吟片刻问道:"江夏王监军之职是否不妥?"

听到我的问话,他竟然面色一松,略微有了笑意问道:"有何不妥?"

我这才恍然察觉,幸好我问了一句,问了才是磊落。李世民难道会从没有怀疑过?

我说道:"江夏王虽师承昆仑,我也知道他有经天纬地、运筹帷幄之才,可从未领兵作战,因着出身皇室而直接领监军一职,朝廷内外以及军中必会有人不服,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怕生出事端吗?"道理上这样说,私心里更不希望的是南英出征西域,战场上刀剑无眼,一切瞬息万变,纵使武功再高,千军万马之前也难保不会有闪失。

李世民面色淡淡地看着我,"你到似乎并不盼着南英得势,"我一怔,他并未理会我,接着道:"朕是相信南英的才能,他同朕深谈过此次高昌之战的形势和策略,而且是他自请出战想要一展抱负、在军中树威,朕确实想随他的意思,而且大唐也需要培养起年轻一代的统帅人才。"

我点点头道:"既然是江夏王自己的意思皇上又信得过,那想必你们都有办法安抚各方,是我瞎操心了。"我直视李世民,"江夏王如同我娘家的亲人,我当然高兴他得势,只是私心里并不愿他有危险,也不希望朝堂上的麻烦给皇上或者江夏王增添许多纷扰。"我目光真诚,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我却隐约觉得他眼底有丝几不可察的愧疚。

**

贞观十三年三月,大唐八万大军出兵高昌。

贞观十三年六月,八百里加急军报:大军在陇西受到西突厥十万大军阻扰,任大唐监军的江夏王出计献策:由主帅侯君集坐阵中军,一连七日任突厥人如何挑衅叫阵,都闭营不战,只守不攻。突厥长途奔袭而来的,待到突厥人困马伐、粮草不再充裕、心烦意躁、气势衰竭之时,江夏王早已带了七千骑兵,绕过阴山,从突厥背后发动袭击,中军大营同时倾巢出动,两面夹击。突厥大军向北溃逃,经过夹马道时,被江夏王沿路留下埋伏的五千弓弩手伏击。经此一役,西突厥死伤近五万人,几乎折损了其兵力的一半。

西突厥历来兵强马壮,这是大唐首次以少胜多的大捷,其中功不可没的便是献计并领军远袭的江夏王。

含元殿议政厅里,我陪李世民用了午膳,大臣们来议政,李世民一向不避讳我,我隔了屏封坐在里间。外面几个李世民的心腹大臣讨论得热火朝天,长孙无忌原本一直没怎么参与讨论战况,忽然出声道:"陛下,大唐军心大振,我军应趁势追击溃逃的西突厥军,予以重创。如此一来,此番过后突厥几年之内就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边境可保无虞。"

此时听房玄龄道:"长孙大人所言甚是,只是江夏王已然调兵回营,最好的战机只怕已过。"这两个人,还亏是一代名臣,一唱一和的,倒变成南英的不是了,站在朝里嚼舌头他们可是一等一得好。

"陛下,"褚遂良开口,"两位大人说得不错,只是臣认为不追击有不追击的好处,而且只怕好处更大。"

"说说看。"李世民随意抬抬手,不动声色,看不出是什么心思。褚遂良朗声道:"我军此次目的是讨伐高昌国,如此耗费巨大的远征是以拿下此要塞为目的。此次和西突厥的战役是靠我大唐以逸待劳和出其不意,我军几乎是完胜。若能歼灭突厥全军自然是好,可是若要劳师北上、追敌而歼,我军必损,再加上军队对地形气候熟悉程度的劣势,只怕会折损更多兵力。到时所剩军力只怕难以一举拿下高昌,一旦战情拖延,于远征之军只会有害无益。江夏王此举舍弃了一些利益,但若不费巨力而能拿下高昌国,应是更大的益处。"

满殿的大臣都不说话,等着听李世民的意思,李世民颔首,道:"江夏王的奏折随着军报之后到的,也是如此权衡,而且他还说,若不追击,西突厥摸不清大唐的兵力,他有计策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高昌。"

满殿大臣一听皆惊,兵不血刃!要知道高昌国已历百年,国小却地位牢固,主要在于易守难攻,南英此话听来,难免有托大的嫌疑,似是为自己不曾追击突厥之举所找的借口。

我却知道此话一出,南英必有办法做到,可心里却有些难受。西域遥远,我从他们的议政之中都能听出那些金戈铁马、漫天飞沙,南英那样清澈如水、温润如玉的人,却要身披战甲、浴血而战,他的悲悯、他道家的慧根,不知临阵杀敌时又是怎样的感觉?他日兵临池下,智计用尽,又是所为哪般?

他知道的太多,所以要背负这些,去建功,去争权,好有朝一日保我平安,我却缩在这里,什么也做不了。

**

贞观十三年八月大唐整军后逼近高昌。因大败突厥十万大军而无损伤,传到西域各国竟成了大唐二十万大军压境,更有飞骑军两万,可日行千里当时南英日夜兼程赶到突厥后方的骑兵竟被他们形容得不费吹灰之力。还有流传唐军的军师乃是天山昆仑掌门,有预知天下、奇门遁甲之术。

总之,唐军的一切传得神乎其神,这一切都颇为值得思索。兵法上总是说虚实之道,多数时候不该告诉敌人我来了,可是此番不但是我来了,而且更有夸大之词,我实在不明白南英是在用什么计策,难不成让敌人严阵以待,死守不出,便能兵不血刃的拿下高昌?

九月,大军在高昌城之外叩门之时,忽然有一个让人匪夷的消息传来,高昌王麴文泰听闻大军来袭,被吓得一病不起,没几天便死了——这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吓死的君主了。

之后的几个月,西域苦寒,迎来了高昌国一带地区近百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大唐的军队虽冒苦寒驻守城外,但是军备充足——尤其是在大败突厥后,南英命人抢了突厥的粮草和衣物供给,并且整军之时添置了很多过冬物品,所以大唐军队,只是围,而不攻,一切安好,大约住个一年半载都没有问题。但高昌城所有供给都被切断——虽然高昌长久有准备,粮草充足,但是过冬的衣物和薪柴完全不够,不多久高昌城内风寒盛行,士兵染病的也不计其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