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防范及时,今年的冬天好过了许多,宫里上上下下都称赞太子妃和胡善祥的贤德。孙选侍和韩选侍坐在一起烤着炭火,惬意地聊天。
韩选侍是一个单纯直率的性子,她直白地说道:“姐姐,我觉得我们就这样挺好的,太孙妃对我们这般好,没有太孙殿下的宠幸也没什么的!”
孙选侍看着她这般天真,冷冷地说道:“如果太孙殿下一直不宠幸我们,那我们就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话,等太孙殿下去世,我们就要殉葬。你到底知不知道?”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严厉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后宫的规定,恢复了活人殉葬。根据这些规定,如果皇帝、太子、太孙甚至亲王去世后,他们的妃子们可能会被要求陪葬。这是一种残酷的制度,但在当时却是常见的做法。因此,对于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嫔来说,她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史·本纪第一》也记载:“太祖崩于南京宫中紫禁城内大永佑殿……宫人多从死者”。这些宫人包括皇帝的妃嫔、侍女、太监等。他们被迫或自愿地随皇帝同葬于南京钟山之麓的明孝陵。
听到何选侍的话,韩选侍的脸瞬间变得苍白无比,眼中满是惊恐和绝望。她颤抖着声音说道:“难怪我进宫的时候,他们都告诉我一定要得到太孙殿下的宠幸。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呀?太孙殿下的心全都放在太孙妃身上,我们总不能用强吧?”说完,她低下头,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何选侍看着韩选侍,心中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她轻轻叹了口气,安慰道:“别难过,也许还有别的办法。只是,我们需要好好想想……”然而,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沉默片刻后,何选侍抬起头,目光空洞地望着远方,喃喃自语道:“我到底该怎么做呢?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她感到前路一片迷茫,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之中,找不到任何方向和目标。
她不禁想起了自己入宫时的情景,那时的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以为只要进入宫廷,就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可如今,她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之中,她不想死,可是太孙殿下就是不喜欢她。
胡善祥和朱瞻基此时心急如焚地等待着朱高炽的到来,但朱高炽由于身体原因只能缓慢前行。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朱高炽在路上病倒了,病情相当严重。幸运的是,他们距离北平仅有一天的路程,而太子妃已前去寻找他。
朱瞻基焦虑万分:“父亲的身体状况一直如此,否则二叔怎么会认为有机可乘呢?”在胡善祥眼中,朱高炽无论在能力还是心性方面,都远超朱高煦。只是他的身体欠佳,原本就痴肥,如今更是大小疾病缠身。
幸好老天保佑,朱高炽挺了过来,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派了一堆太医在东宫候着,最终有惊无险。元旦那天,朱棣举行了定都仪式,永乐十九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首都终于从南京搬迁到了北平,并改名为北京。
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在明初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随着防御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逐渐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这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宋朝时期因偏安一隅而导致的亡国景象再也没有在明朝出现。
春节过后,紧接着就是元宵节。朱棣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在永乐七年,他下令:“从正月十一日开始,赐予元宵节假期十天,百官不必上朝奏事,但如有紧急事务需处理,则可将奏折密封后呈递上来。同时,允许军民张灯结彩、开怀畅饮,京城的五城兵马也放松夜间禁令。”
永乐十年的元宵节,明成祖朱棣还特别设宴款待群臣,并准许臣民们前往午门外观看鳌山灯展,为期三天。此后,这种做法成为了惯例,体现出皇帝与百姓同乐的美好意愿。
今年,因为是定都的第一年,自然要慎重,朱棣早早地让太子妃准备着大宴群臣,并且准备灯展,太子妃忙了起来,可是她毕竟只是一个人,有时候真是忙不过来,就把胡善祥拉上了,胡善祥秉着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想法,把两个选侍也拉了一起帮忙。
太子妃有些纳闷:这个胡善祥也不知道是真贤惠还是假贤惠,这么大度,把宫里的选侍都拉上了,难道不怕她们露脸吗?
其实胡善祥没有想那么多,这两个丫头要是不拉着帮忙,在一旁逍遥自在多快乐呀!自己还是苦逼地干活,真是太惨了!
几人在商量今年的灯展需要准备多少材料的时候,胡善围过来了:“参见太子妃、太孙妃殿下,殿下万福金安。”在人前,胡善围是小心翼翼,从来都是礼数周到,不落人口舌。
胡善祥看到姐姐来了,心里一喜,笑道:“快免礼,姐姐,你怎么来了?”
胡善围站了起来,笑着说:“我接到旨意,让奴婢全力支持太子妃筹备灯展,所以特意前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忙的地方,还有灯展的灯笼要哪家的,这些东西需要太子妃裁定。”
太子妃微笑着点头,对胡善围说道:“你有心了,那就一起来吧。”于是,众人又开始讨论起灯展的细节问题,胡善祥不时提出一些新颖的点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