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对陆军的总结主要有五条:
一、远东战争虽然是分海陆两个战场进攻,而且两个战场也同样重要,但决定战争走向和最终胜负的,还是陆地战争,这是因为参战的三方,俄国、华东**、日本,有两方都是大陆国家,只有日本是海洋国家,而三方争夺的焦点是中国的东三省地区,只有占领了这些地方,才能算胜利。
虽然远东战争的结束是华东**的海军在台湾海峡之战中全歼了远征军舰队,这是由于有英国这个海洋国家的介入,另外在陆地战场上那时己是大局己定,远征军舰队即使获胜,日俄二国也仅是能够保证不赔款的体面结束战争,但想要翻盘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远征军舰队失利,也就意味着日俄二国失去最后一跟救命稻草,自然只能认输了。因此陆军作为战争的主导,而海军的作用是辅助陆军,这一点对华东**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华东**是由海上登陆中国本土的,加上在陆上的第一块领地山东省是一个标准的半岛地形,因此一直比较重视海军的建设,在远东战争之前,陆军的地位都是底于海军的,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漫长的海岸线,海陆军必须并重发展,绝不能偏重于一方,而且在现阶段,华东**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推翻清廷,占领全国,陆军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二、战时体制。在交战的三方中,华东**是整体国力最弱的一方,即使是在日俄两国己打得精疲力竭时才下场参战,但毕竟是以一敌二,论国力还是不能与日俄两国相匹敌,但华东**在参战之初就宣布施行战时体制,对主要的战争资源实行配济制度,国内生产活动也是以支援战争优先,这样在极大程度节约了社会资源,减少了消耗,支援战争,并确保了战争物资的供应。
三、战壕防守。在这一次战争中,由其是在前期的日俄战争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弱守强的战争模式,虽然处于进攻方的日本取得了大部份局部战争的胜利,但军队的伤亡并不比战败俄军少,甚致出现获胜一方的伤亡比战败的一方更多的战例来。
其中最典型的一场战斗就是旅顺战役,是役俄军以4。4万的兵力,依靠由堡垒、战壕、铁丝网,机枪和炮兵组成防守阵地,抵挡住日军共计13万军队长达5个多月的进攻,并给日军造成了共计5。6万人的伤亡。而俄军的伤亡仅1。5万人。这一战也表明,想要攻破己布置好了完善的防御阵地和工事,将会是十分艰苦的战斗,不仅要投入比敌方多数倍的兵力,而且即使是最终获胜,也必将付出重大的伤亡。
华东**参战以后虽然是以进攻为主,但在不少局部战争,也打过防守战,代表就是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人民军以3个师2个团的兵力,利用以堑壕为主的防御工事,成功的守住了鸭绿江北岸阵地,挡住了日军10余个师的进攻,造成了日本重大的伤亡,最终挫败了日军企图反攻回中国战场的势头。另外人民军在登陆日本之后,也进行过防御作战。
四、重炮火力是打破堑壕防守的关建,进攻火力是突破堑壕防守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日俄战争中,双方的攻防大战打得异常的激烈,但华东**参战之后,似乎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由人民军进攻的战斗,并没有出现日军那种大量伤亡的局面。这除了是人民军的战术正确,并没有像日军那样不顾伤亡的盲目进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军有重炮火力,这也是打破战壕防守的关建所在。
日本能够取得旅顺会战的胜利,关建点是攻占了旅顺城外的203高地,并将国内运来的280毫米口径巨炮架在203高地上轰击旅顺城,这才轰开了旅顺的防御工事。不过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口径虽大,但径倍距只有12,因此射程还不到10公里,而且精度也不高,只有架在高地上轰击,不仅占有据高临下的优势,而且还校准射击精度,这才一举攻下旅顺。不过280毫米攻城炮过于沉重,搬运极为困难,日军很难将此炮极时运送到各个战场上。
而在参战之前,华东**就成功的研制出装甲列车,利用火车为载体,利用铁路机动,成功将海军的大口径舰炮搬到陆地上使用,虽然不是所有战场都在铁路线附近,但修建临时铁路的速度,也要比人拉马运快得多。装甲列车不仅机会性强,而且射程更远,其中280毫米口径列车炮采用40度仰角开火,射程可以达到30公里以上,威力要远远大于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而且装甲列车不仅仅只能装载海军的大口径舰炮,中大口径舰炮也一样可以搬上岸来使用,因此一列装甲列车,就相当于是一座移动炮台。华东**正是依靠装甲列车的强大火力,攻破敌军的阵地。
其实在远东战争中,人民军的200毫米车载自行火炮,甚致是155毫米牵引火炮发挥的作用出装甲列车更大,因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的移动能力、移动速度都比装甲列车更强,因此更能及时到达战场快速布置,展开打击。但要论击开敌军布置好的防御阵地,还是280毫米口径列车炮更有效,毕毫280毫米炮弹的威力,比200毫米炮弹要强数倍。而且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都是要靠现代车辆为载体,属于不能公布的秘密,只能够全算在装甲列车身上。
当然,要突破堑壕防守,只靠重炮火力还不够,毕竟重炮火力虽然强大,但也不可能摧毁所有的防御,更可能占领阵,因此最终还是需要陆军发动进攻,才能彻底解决战斗。这就需要给进攻部队配备强大的火力。
虽然火炮出现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火炮过于沉重,移动极为不便,在战争中一般只能做为固定火力使用,无法随进攻部队一起行动,因此在这个时代的陆地进攻,能够配备的火力只有步枪。法国费尽心机搞出的m1897型75mm火炮,就是为了解决随同进攻部队的问题,不过尽管法国工程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将这型火炮的全重降低到了1。5吨,但仍需耍2、30人侍候,而且战场的地面凹凸不平,也给这型火炮的移动带来不小的困难;装甲列车的移动能力到是很强,但又必须依托于铁路线才行。
只有华东**研发的迫击炮,由其是大口径迫击炮,才算完美解决了进攻的火力不足问题,一门100毫米迫击炮的全重不超过100公斤,可以拆分成4个部份,其中最重的炮管只有60公斤左右,而且在战场拼装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完全可以随进行部队一起行动,并提供火力支援。另外迫击炮的大曲线弹道,对堑壕也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因此要想突破敌军的堑壕防守,必须要坚持重炮火力和加强进攻中的火力,也是以后陆军的重点训练科目。
其实真正想突破堑壕防守,最好的武器是装甲车辆,而且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也完全可以制造出旧时空里一战时期水平的装甲车辆。但装甲车辆是彻底改变陆军战术的一种革命性武器,其颠覆作用比无畏号战列舰之于海军更甚,因此华东**也将装甲车辆列为最高机密,不能外传。
五、固定翼飞机的空中侦察及指引炮兵射击的作用。280毫米口径列车炮的最大射程超过30公里,这远远超过了人的目视距离,即使可以依靠光学仪器看见,但也很难测算精准的距离。这个时候固定翼飞机的作用就显示出来,由于是在空中,可以抵近炮击的地点观察,并精准定位,为炮兵射击提供修正参数。
另外固定翼飞机还可以在侦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空中侦察不受地理、地形的限制,也不用担心遭敌方的侦察兵或卫兵,甚致可以直接抵近到敌军的阵地上空侦察,远比地面侦察的效率高。当然空中侦察并不能完全取代地面侦察,毕竟空中的距离太远,很难看清细节,而且空中侦察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定点侦察,因此空中侦察和地面侦察应是互补关系,但在今后的战争中,有空中侦察能力的一方,无疑将会有更为强大的侦察能力。
应该说华东**对远东战争陆上战场的总结还是相当到位的,由其是前面2条,用在海上战场也同样合适,当然,如果说这个总结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主要着眼在战术层面,而对战略层面涉及不多,仅仅只有第1条算是擦了一点边,由其是对远东战争的结果对亚洲地区的局势有什么影响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方面是由于这次总结交流主要是分析战术,并不涉及战略;另一方面也是远东战争的结果对亚洲地区,仍至世界局势的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清晰的展现出来,事实上远东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极为深远,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