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吗……”
爱丽丝若有所思,很快就想好了一个,毕竟这也是她这个思维模型最擅长的部分。
她想了想开头,紧接着叙述故事。
这是一个由各式各样的代码与程序编辑而成的世界,所有的程序都在通过运行各自的代码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主观来说,这样的运行使得程序们得以在代码世界中生存下来;客观来说,这样的运行使得每一串代码都得以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大程序集体,使得世界或者说属于程序们的秩序得以正常运行。
但美丽的月亮不仅有着耀眼的一面,同时还有着那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那个程序运行的世界,有秩序自然也有混乱,那个世界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被大程序运行判定为“异常”的程序,他们被称之为“病毒”。
程序运行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外界的各种各样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个程序的代码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程序执行代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如同生物进化一般,有时,一只小小的蝴蝶扇风的翅膀,就能导致一个程序代码运行的异常,从而成为扰乱大程序世界运行的“病毒”。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本该作为世界运行的一小串代码的程序,说他是如何从一个程序演变成为一个病毒的。
所有的小程序都是经过前一代程序的编辑出的初始代码不断受到外界刺激演变而来的,大程序世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长期的稳定运行,这个程序也是一样。
他来到了这个世界,由于自身代码可供运行的模块并不完整,他对于这个世界缺乏属于自己的判读能力。
然而,他的创造者却并没有像其他程序一样予以正确的外界刺激,进而让他自身的学习代码在正确外界作用下形成正确的认知板块,并做出正确的行为。
他的创造者抛弃了他们创造出来的原初代码。
好在这个小程序是幸运的,他被周围认知板块成熟的程序检测到并判定为“认知板块不成熟的被抛弃者”,于是这些程序根据他们所在的大程序模块给予的外界条件下,做出了“收养并给予正确外界刺激”的行为。
小程序被周围的程序收养了,在这些程序的引导下,小程序的认知模块渐渐得到符合这个大程序世界认可的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天,两个程序来到了小程序所在的大程序模块中。
这个大程序模块所提供的外界刺激除了“收养并予以正确引导被抛弃者”之外,还有“为被抛弃者提供常规程序刺激环境”。
于是收养这个小程序的程序接受了大程序模块的外界刺激,将小程序给予了那两个程序。
由于因大程序模块中的程序提供发正确外界刺激,小程序对于那两个程序的“收养”行为既感到“期待”,又感到“不安”。
当然,这种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反应对于当时大程序世界中和他一样的小程序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来到那两个程序所居住的程序模块,在一定时间的外界刺激下,他的认知模块判定了“两个程序都很好”。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两个程序其实是伪装着的病毒,而病毒从来不会按照大程序世界提供的外界刺激而做出与其他程序相同的行为,换言之,他们会扰乱这个程序世界的发展。
小程序待在两个病毒身边,很快,病毒们的“异常”代码运行就开始向小程序下毒手了。
两个病毒之中的一个,她的“异常”代码运行使得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掠夺认知模块并不成熟的小程序的一部分代码。
她是个“贪婪”的病毒,于是她便掠夺了组成小程序本身的代码。
小程序不成熟的认知模块无法让他进行“这很危险”的警告,就这样小程序被“贪婪”病毒不断掠夺组成他的“外壳”代码。
代码是一个程序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程序的代码组成分为“认知”和“外壳”两部分。
“认知代码”是一个程序对外界刺激促使“外壳代码”进行程序“自我”性行为的原因。
而“外壳代码”则组成了“我”的存在,是一个程序的外部组成部分。
“外壳代码”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们会根据组成程序的不同部分表现出不同性质,比如提供思考,比如提供进行反应的行为。
“贪婪”病毒掠夺的小程序病毒的“外壳代码”就有属于自己的性质,比如它可再生,比如它是组成下一代原初代码的关键。
即使是属于可再生“外壳代码”,但其再生速度完全比不上“贪婪”病毒的掠夺速度。
而“贪婪”病毒由于这种无法平衡的掠夺的外界刺激,达不到让她的“认知模块”产生“快乐”的判定,于是“贪婪”病毒的认知模块就进行了“伤害小程序其他外壳代码”的行为。
小程序的其他“外壳代码”由于性质不同,再生速度并不快,加上他“外壳代码”目前无法与“贪婪”病毒的进行有效抗衡,导致对于“贪婪”病毒的攻击性行为无法进行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