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所说的淳于意的那个“诊籍”就是后来医生们专门用来记录病人病史的“病历”,据说,淳于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医生。
淳于意当年辞去太仓令时才三十余岁,太仓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库粮仓,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干部,级别也不算低了。因为这个缘故,他的案子须到京城中重审。 。 想看书来
第四回 立太子封皇后尽显美德 赈贫穷养孤老广施恩泽
刘恒登基后的第二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正好也是平息“诸吕之乱”的一周年。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日子,大臣们提议应该好好地庆祝一下,刘恒愉快地同意了。
京城里的人们每逢喜事便有个张灯结彩的习惯,这一天,几乎家家都挂起了彩灯。到了夜晚,皓月当空,彩灯万盏,火树银花,灿烂夺目。人们或朋友、或家人,相约出门观灯赏月,此时的京城里可以说到处都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这正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刘恒也兴致勃勃地走出了皇宫,走上了街头,看到这热闹非凡的盛况,他感慨万千,不禁脱口而出:“与民同乐,真是其乐无穷啊,好,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可以这样的庆祝。”
自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天子与平民共同玩灯赏月便渐渐地成了风俗。正月,大地回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乃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夜也叫宵,故而正月十五之夜被称为元宵,刘恒把这一天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个节日称为元宵节。
于是,从汉文帝刘恒开始,正月十五就成了华夏民族一个普天同庆的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满朝的文武大臣依然还沉浸在昨晚赏月玩灯的那个喜庆气氛之中。趁着大家高兴,有位大臣出班上奏,请刘恒建储君,立太子。
刘恒摇头道:“朕既不德却登皇位,心中已觉愧对先帝与百姓,上帝的神灵没有享受到多少朕的祭祀,天下的民众也没有得到多少朕给他们的好处。朕近日常常想起那几位远古时代的帝王,他们是多么的开明啊,他们能够做到寻求圣明有德之人而禅让天下,朕是多么的想效法他们啊。”
“陛下,禅让那已是远古时代的事了,时代变了,人心不古。禅让之举是万万不可取的,否则会引起天下大乱的。而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宗庙社稷的安危,正是为了防止天下大乱啊。”这位大臣大声说道。
“话虽如此,但朕即便做不到寻找天下圣明有德之人而禅让皇位,起码也应该在列侯、宗室、功臣之中选其贤明有德之人而禅让,楚王(刘交)是朕的叔父,阅历丰富,知天下之义理,明国家之大体。吴王(刘濞)乃朕之兄长,为人仁惠,以德待人。淮南王(刘长)是朕的弟弟,秉性仁善,身怀美德。这些人都可以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还有诸侯王、宗室、功臣之中也有很多贤明有德之人啊。如果从这些人当中推举有道德的人来帮助和继承朕这个因德薄而不能终位的人,这是社稷之福、天下百姓之福啊。卿等现在一定要朕立太子,把皇位传于朕的儿子,则天下人会以为朕忘记了贤明有德之人,而专意于自己的儿子,不为天下着想,这不是更显得朕的德薄吗?让朕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呢?”刘恒继续摇头说道。
“皇上,夏朝以后,商、周安治天下的历史都那么的长,就是因为商周都采取了传位于子的方法,这些已是被历史事实所证明的。高帝平定天下,成为大汉的太祖,还有那些最初接受封国的诸侯王和列侯也都成为了各自封国的始祖。大家都遵守父传子、子传孙这个原则,子孙相继嗣位,也是天下大义之所在,这个原则可不能随便的改动啊。”周勃、陈平等老臣也一起加入了劝说的行列。
刘恒沉默了。
“皇上,建储君,立太子完全是为了天下社稷的稳定,这也正是向天下人做的最好的交代啊。”众人说道。
“既如此,朕听从众位爱卿的就是了。”刘恒认真地说道。
“请问皇上,立谁为太子呢?”周勃问。
“启是长子,就立他为太子吧。”刘恒答道。
启就是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刘启生于公元前一百八十七年,被立为太子时年仅九岁,他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六年三十二岁时登基,公元前一百四十一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六年。
册立太子是朝廷乃至天下之大事,众大臣见刘恒终于被说通了,欢喜异常,齐声道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汉嗣有后,这是宗庙之福,社稷之福,也是皇上之福啊。”
“但是朕也不能独享其福啊,传旨,赐天下百姓凡是为父后嗣的长子每人爵一级。”刘恒微笑道。
三月,有大臣上奏请求册封皇后。
刘恒说道:“此乃内宫之事,等朕请示了太后再议吧。”
刘恒来到了母亲薄太后居住的长乐宫,他每天退朝后都要先去长乐宫问候一下母亲,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刘恒是个出了名的仁孝之子,当年他在代国做代王的时候,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刘恒急得寝食不安。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并且卧床不起。刘恒便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只有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的床边睡一会儿。他天天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药后,他总是先亲口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一口一口的喂给母亲喝。就这样,在刘恒的精心侍奉下,母亲的病终于痊愈了,刘恒的仁孝也因此传遍了天下。
《二十四孝》中有一首诗是这样赞颂他的,“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来到长乐宫后,刘恒恭恭敬敬地问道:“请问母亲,您觉得可立谁为皇后呢?”此时,刘恒的正妻代王后已经去世,但他另外还有两个妃子,一个是窦妃,另一个是慎妃。
“立窦妃,她是太子的母亲啊。”薄太后微笑道。
窦妃名漪,清河郡观津(今河北清河县)人。窦漪生于公元前二百一十年,比刘恒年长七岁,册封为皇后时已年届三十一岁,窦漪于公元前一百三十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窦漪去世后与刘恒合葬于霸陵。
窦漪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惠帝刘盈时被入选进宫。后来吕雉挑选出一批宫女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漪也在选中之列。窦漪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给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就这样她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去了代国。虽然没有达到她的心愿,但是到了代国后,代王刘恒却非常喜欢她。她先给刘恒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窦漪来代国时已十###岁了,这时候的窦漪可以说已经是个体态丰盈、美丽端庄、优雅大方的大美人了。不仅如此,就和她的名字一样,她更兼有一种冰心玉洁、文静沉稳、豁达宽容的气质。没用多久,她就得到了刘恒和婆母薄太后的宠爱与赏识。
刘恒母子都是崇尚黄老学说的人,受其影响,窦漪也渐渐地迷恋上了黄老学说。和刘恒母子一样,她一生节俭朴素,清净恬淡,谦让律己,宽厚仁慈。
窦漪有两个兄弟,兄名窦长君,弟名窦广国,由于父母早丧,她兄妹三人一直相依为命。窦漪被选进宫后,由于兄长在外面干活,年仅五六岁的小弟无人照料,被人贩子掳掠贩卖到了外地,从此便音信全无。后来小广国又被辗转贩卖了十几户人家,最后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那里给人家进山挖石炭,这时候的广国已是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了。一天黄昏,一起干活的一百多个伙计正在山崖边下休息,山崖突然崩塌,坐在崖边的人大多都被压死了,只有广国脱险逃生。后来他只身流浪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听说新封的皇后姓窦,原籍在观津。窦广国离家的时候虽然年纪幼小,却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籍贯和姓氏,还隐约记得姐姐被选进了皇宫,他还记得有一次与姐姐一起去採桑叶,他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他把这些事详细的写下来后,托人转交给了窦漪。窦漪见到了这些材料后,便向刘恒叙说了这件事,刘恒把广国召进宫来又详细地询问了一些其他的情况。当着皇上的面,弟弟广国战战兢兢地又给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