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
突然被拉进了这么个对比之中,王允都觉得自己怪无语的,但总归齐周想表达的意思他听明白了。
“你将此人的外貌特征和你二人往益州之地所经历之事的细枝末节都告知于我,我来看看他的底细。”
齐周当年在朝堂上确实已经将情况都说了出来,可朝堂上的时间就只有这么点,在当时他并未对李儒多加怀疑的情况下,更不会将两人之间的对话说出来,直到此时才将那些乍听起来无妨,实则存有诱导意图的话披露在了王允的面前。
齐周说完后小心地问道:“以王司徒看来,我是否是多想了?”
多想?
王允的眉头都要打结成一团了。
若齐周这样的揣测叫做多想,那也实在不必有什么朝堂博弈一说。
他分明就是被人给一步步地诱导到了陷阱之中,直到今日才窥破些许端倪!
这人的举动一点都不寻常,起码不会是个还真要在敕封旨意中混日子的人会拿出来的表现。
王允道:“我要去查一查他,你先别将今日到访的消息外传,也别将这件事再告知于旁人,等我获知了具体的情况后再同你说。”
长安朝廷立足于此地的两年半里,因王允此人位居三公,祁县王氏中已有不少子弟从属来到了这里,让王允如有什么事情要办,总还能是找到人手的,何况只是要查探一个只有大司马府府掾名头的人。
这名为“李蒙”的人在并州的踪迹也算是有迹可循,于是这份关于此人的调查结果,很快摆放在了王允的面前。
但饶是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诸如对方可能是由乔琰秘密培养的人手之类的,他也完全没料到会收到这样的一个结果——
李蒙只是对方的假名,而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李儒。
昔日替董卓出谋划策的李儒!
时隔五年,当年和李儒有过几面之缘的王允都已经有点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了,但当他按照调查所得的行动轨迹,守在了李儒在长安城中的必经之路上故作偶遇的时候,他却猛然将自己记忆之中的那张脸和这张被齐周称为老谋深算的面容对上了号。
在确认了这一点后,王允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
李儒会投诚于乔琰这件事本身不可怕。
距离董卓之死已经有三年了,甚至在董卓领死之前的两年,在乔琰领着并州军攻破洛阳的时候,李儒就已经被乔琰所俘虏,随后关押了起来。
效忠于乱贼的履历并不能当做给对方宣判死刑的理由。
但李儒有可能忽然成了个清淡无为的角色,在出使益州之中什么事也没做吗?
王允一点儿也不相信这种可能。
这么一看,齐周所说的其中别有隐情越发有了可信度。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李儒的存在就是为了让齐周顺水推舟地做出一个刘焉有叛逆之心、需要有人对他做出节制的判断,所为的正是让乔琰在声讨刘焉的过程中得到那个大司马的位置,将她给一举推向权臣巅峰!
当年的李儒可以建议董卓在合适的时机下入主洛阳,在卢植和袁氏兄弟所领兵卒在洛阳的对峙中斡旋,直到成为洛阳的掌权者,今日的李儒也可以在暗中为乔琰谋划,让她名正言顺地成为长安的执掌者!
因此人的前科,一度深受董卓之害的王允也就越发觉得不寒而栗。
一想到乔琰谋夺大司马之位是踩着刘焉上去的,再想想今日在益州所发生的事依然是在用刘焉的性命来成全乔琰,王允越发给自己心中的那番怀疑找到了立足的证据。
不行,若再放任对方继续发展下去,-->>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