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于是只得道:“我此去会很快回来,我把江着留下,要是遇到急事,你只管吩咐他去做,还有万事不可逞强,只等我回来后再说。”
&esp;&esp;“嗯嗯,我知道了,夫君安心。”盛瑗点头。
&esp;&esp;再次看了母女二人一眼,谢良臣转过头,跨上马领着人出京了。
&esp;&esp;徐州如今的知州是他当初在国子监任司业时的学生,名李广深。
&esp;&esp;他原是太学生,后来考试合格,便去了国子学,再后来由谢良臣举荐,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并于次年考中了同进士。
&esp;&esp;李广深虽然不是两榜进士出声,但学问尚算扎实,因为他是中过两次乡试副榜的人。
&esp;&esp;按照以前大融官员升迁的潜规则,他是绝对不可能升到知州一职的,最多就是县令、同知,或者通判。
&esp;&esp;但是自谢良臣发出了“集贤令”之后,李广深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里头的佼佼者。
&esp;&esp;譬如现在的徐州,此地原为兵祸兴起之地,照理说该是民生凋敝,流民无数才对。
&esp;&esp;但是李广深行事却极是大胆且另辟蹊径。
&esp;&esp;据郭整给他的信中所言,李广深在郭整大军破城之前便已经悄悄潜入了城内,然后暗中收集了城中资助宣王造反的官绅豪强们的信息,等大军一破城,他立刻就交出收集的证据,另还有无数的证人,让郭整抄了几乎徐州所有富户的家。
&esp;&esp;谢良臣要土改,但也没打算赶尽杀绝,让那些士绅活不下去,基本就是只收回土地再分配而已。
&esp;&esp;但是即便如此,对于他的这种做法,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者不满,有的人心中愤恨却不敢抵抗,政令一到还是乖乖交出了土地。
&esp;&esp;而一些胆子大的则直接跟着造反,或者偷偷资助叛乱的四王,毕竟他们可没说要将自己的土地收回分给佃户贫农。
&esp;&esp;对于控制
&esp;&esp;由于一时被首辅大人的“无耻”给震惊到,所以新学一事便再无人说嘴。
&esp;&esp;至于那些说着大国乃礼仪之邦,怎可强买强卖的人,则被谢良臣统统发配去了地方当副官。
&esp;&esp;以德服人固然很好,不过只凭文德还是过于理想化,对于一些“不畏德而畏威”的蛮夷,有时候武德才是它们听得懂的语言。
&esp;&esp;谢良臣之所以选徐州,也是看出了李广深有那么一点阶级觉悟,也不是个迂腐守旧之人,因此才打算拿徐州做试点。
&esp;&esp;一切才刚起步,所以谢良臣初步的计划是,只先设这么几个专业,即数理、采矿、金属冶炼、原材料加工(主农产品)、纺织、船舶和军械制造。
&esp;&esp;至于课本,除了数理暂时沿用译本之外,其他并不需要西方的那套教材,因为对方也还未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论起机械制造和手工制造,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大师。
&esp;&esp;学馆已经建好,李广深带着谢良臣一路参观,顺便介绍招生情况。
&esp;&esp;这所新学从性质上来说,其实算是专科学校,因为要教授的知识不仅偏,而且难。